4000集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如何成为“长寿标杆”?

南方+ 记者

开播二十一年,突破四千集;创造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且收视率、影响力、经济效益俱佳的家庭情景系列电视短剧的奇迹……毫无疑问,《外来媳妇本地郎》(以下简称《外》剧)是一张靓丽的“岭南文化”名片,它俨然成为文艺作品的“长寿标杆”。

值《外》剧开播超4000集之际,它的创作思路、艺术特色与运营机制,以及电视栏目剧的创作规律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议题,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21年12月28日,超20位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在京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探讨。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所说,这部电视短剧在粤语地区受到观众欢迎,培养了大批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这为我国电视艺术的多样化、电视剧品种的百花齐放守住了一个阵地。

21年的坚持:用烟火气来书写时代的向心力

2000年11月4日首播至今的《外》剧,是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摄制出品、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当代家庭生活题材电视系列短剧。播出的4000集中,写尽了百姓家长里短,生活苦辣酸甜,邻里意绵情长,把中国人浓重的乡愁情结,守望相助的民族气质,展示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

在研讨会上,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懂事、总经理童瑶,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编审、《外》剧总编剧丁蕾,以及剧中角色罗飞雁的饰演者刘莹莹,分别从创作思路、剧情内容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阐释了《外》剧的主题立意、剧情内容与艺术特征。

她们表示,《外》剧在未来的创作中,将进一步提质创新,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展现新时代岭南文化精髓,塑造新时代广东和广东人民的形象,将广东人民的集体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更加美好生活作出的努力与奋斗延续下去、展示下去。

《外》剧21年来的坚守离不开主创团队注重“以小见大”,深刻洞悉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南粤风貌和发展变迁,反映开放包容的广东精神。

与会专家学者从专业角度分别对《外》剧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可视化的“广州都市编年体史书”,既用烟火气来书写时代的向心力,也有段落分明的考究细节;既通过剧情内容中的新思考和新审美追求反映宏大主题,也通过鲜明的人物群像为作品赋予更多社会面貌与时代精神。

“这部剧坚持用百姓视角、人民情怀来创作,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讲故事,”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周然毅认为,该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通俗而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因而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时间。

精神力量:突出呈现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认为,经过21年4000集的创作,《外》剧作为记录时代发展、体现家国情怀的平民史诗,真正做到了“文章与时高下”,以电视栏目剧的形态,用大体量持续不间断地关注生活、描写时代,成为了文艺作品对社会历史与发展情景的影像记录。

《外》剧在记录社会发展变迁中坚持守正创新。光明日报文艺部影视评论版副主编李蕾留意到,最近1000集的创作中,主创团队的视野从前3000集聚焦于一个家庭内部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文化生活习惯的冲突碰撞,延伸到街坊邻里在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背景下如何和谐共处、守望相助,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迎接新的变化等着力点。

“这一创作手法的转化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辅相成,表现出了更加宏大开阔的文化视野,赋予了该作品既立足本土文化,又关照全国乃至世界包容、开放、多元的艺术特质。”李蕾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谢友义结合广东特有的区域文化和精神内涵分析认为,《外》剧对广东精神的展现,在于集中展示了各种文化习俗在广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交汇碰撞,突出呈现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

“开播二十一年,突破四千集”,《外》剧在时间跨度和创作体量上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认为,长期坚持下去,这个独创品牌的唯一性特征、优势和价值就会更加凸显。

文化包容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外》剧作为本土剧有意识地克服了本土化双刃剑中负面的影响。“聚焦讲广东的故事,但不是只讲广东人的故事,其中很多是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的选题,所以讲出来的是全中国故事。”祝燕南认为这也是该剧始终保持鲜活、有持久生命力的一个内在原因。

在前3000集基础上,最近1000集的选材取材进一步贴近中国社会变迁,深入各行各业,包罗万象的小故事反映出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细微进步,因而真实感人。

在祝燕南看来,《外》剧还具备了新闻信息性,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州当地新闻热点,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发挥了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电视文艺宣传阵地作用。

【记者】刘长欣

编辑 梁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