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 | “做工精细,富丽堂皇”——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订阅

潮安县凤塘镇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其制作车间位于潮安县凤塘镇后陇新华苗圃,隶属于潮州市东泰陶瓷实业有限公司。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至迟春秋时期已出现,清代乾隆时期最为繁荣。据档案记载,广东籍掐丝珐琅艺人李应时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进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供职。后来李应时之子李贤良、之孙李楚仙皆承其业。清廷灭亡后,宫廷良匠四散,民间作坊得到发展。李楚仙回到广东,于坊间制作宫廷风格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

20世纪30年代,李楚仙迁居潮州,仍从事铜铸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器物多为小摆件及饰品,如潮剧演员头饰中的簪和钗等。后来,李楚仙将宫廷风格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传授给潮州的柯为强,柯为强又传子柯仁勇。随着技术力量及制作资金的增强,制品的器形由日用小件扩展至适用于大小各种形状及造型,做工精细,富丽堂皇。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是在铜胎上将扁薄而匀称的铜丝掐成纹样轮廓线粘合上去,经焊接组成图案,在掐好的铜丝纹样轮廓内填充珐琅釉料,最后烧结而成。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分为整胎、掐丝、焊丝、点琅、烧琅、磨琅、鎏金等七个主要环节。潮州市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在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等方面,既保留了传统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又借鉴了青铜器、陶瓷器、漆器等器物的造型。

目前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