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热烈祝贺一中师生于第十四届广东省中小学“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收获佳绩

顺德一中
+订阅

喜  报

近日,第十四届广东省中小学“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获奖名单公布,我校吴海老师于征文比赛中喜获一等奖。据悉,广东省小学、中学共80位老师获一等奖,佛山市14位获奖老师中只有2位中学老师,吴海老师为2位中学老师之一。同时,黎强老师指导的林倩莹同学获省一等奖,贺艳丽老师指导的叶婉妮同学获省三等奖。

一等奖获得者吴海老师

一等奖获得者林倩莹同学

优异成绩的取得,是一中教师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有力见证,得益于我校一直以来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在课堂内外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校园内营造人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同时,通过开展朗读者、诗词大会生本阅读项目活动、作家进校园、多维文学创作实践体验等,提高师生阅读和写作素养。

特此报喜!

并向获奖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2021年12月

获奖名单

附吴海老师获奖作品:

读《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有感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吴海

其实余党绪老师的这本书我已经买了两年了,但却只看了一半,这个暑假在“读一本好书”活动的倡导下,我重新打开这本书,一口气从头到尾认真细致地看完了,对于即将开学的新学期,我的心中又增添了一些底气和期待之情。

我认为余老师提倡并坚持推行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启发和思考,因为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保持余老师所说的多元、理性和温和的思维或状态。通过加强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很多被遮蔽的东西才会被发现,思想才不会被蒙蔽,真理才会更加明晰。余老师的思辨性阅读倾向于指导学生以批判性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其开展的杂文阅读与“万字时文”阅读其实在我的常规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并没有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我只是利用简短的早读时间让学生读一两篇时文,但是缺少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反馈与指导,高三阶段做过但不长久,我看有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时文的思路、语言等,我想他们可能有跟余党绪老师同样的想法。我想今后应该多利用早读、阅读课、课外时间把杂文和“万字时文”作为课堂课外的有效补充资料。首先就是要注重文本内容的选择,要在思想观念上、文化视野上、写作艺术上高于学生,要选多是以文化眼光观照人物、历史、思想、典籍等内容的思辨性的文章。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评析、边接受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我可以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批注、写好摘要、写读后感、写辩论稿、写时文综述、写颁奖词、写推荐语等学科素养活动。

在面对经典、名著和名篇的阅读和教学这个问题上,余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的问题。确实如此,我和学生一样,就算是“沉浸式”阅读,我往往也很少进行批判性阅读,大多将其视为高度的权威而缺乏质疑,容易站在继承经典的被动接受的位子上,而没想通过对话增强经典的当代理解与重新价值建构。我的教学容易过分依赖于教参和资料,而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新意,导致教学也难以突破,应该说不破不立。我想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师太着急,不得不赶进度。当我们急于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思考的时间不多,因而他们便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我们期待的反馈。我们太喜欢代替学生思考了,因此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的理解能力难以提升,面对陌生的文本或者偏学术性文章,他们就难以读懂、不知如何读懂。余老师的一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面对学生的质疑困惑难点,我们不应该急于回答和补充,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找到合理的依据,或者是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的支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想碰撞,让其陷入冲突、纠结的自主探究过程,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思维提升便水到渠成。

在写作当中,我们也羞于向学生传达“我手写我心”的真正写作,似乎心里也是想着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任务驱动下的高分作文,疲于应试。然而余党绪老师提出“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基于公民表达素养的写作教育”重新燃起了我对于写作教育的热情。我想我们在教学中确实很少给学生传导他们作为一个具体鲜活、自由独立的公民身份,这种身份意识的缺乏或错位使得他们懒于表达。关于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虽然很多并不直接指向公共事务,但其实在大的主题下都离不开我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高中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终将会走进社会,参与工作,因此表达素养的提升应该从学生写作开始。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找到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引导他们看待问题不要表面化、片面化、情绪化,做一个重实证、重思辨、重逻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性公民。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与义务以专业的视角对教育发言,对学校的建设发言,对社会发言,对一切允许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发言。

余党绪老师除了在书中分享了他的批判性阅读和写作教学,也谈了他的育人观。我跟余老师一样,也会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产生纠结矛盾的心理,有时候自我怀疑、失望充斥了大脑,最后只能承认自己的有限。可能是我们整个教育都过多地唯分数论,而我们自己却调整不好心态,将社会的压力自然地转移到学生身上。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班主任时常头疼的问题,面对周围的大环境,指标的完成,升学率的压力,我们常常督促盯紧班上暂时落后的学生,那到头来,我们获得了什么呢?学校的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呢,学生恨你,师生关系很僵硬,学生只会想赶紧离开高中进入大学。因此,我们要内心有所坚守,要坚信并不是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是对学生好,高中的学习只是学生人生学习的一个阶段,更多的应该是尊重、体谅、理解、包容学生,从更长远的角度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余老师也分享了他的教学追求三要素: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我想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我们要善于挖掘和鉴赏文本语言的魅力,也要力求自己的课堂语言做到清晰、优美、凝练、深刻。文学的韵味包括与人物共情、充实自己的人生、情感体验等。同时又要站在文化的视野层面上看待一草一木、历史与人物,达到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传承与交流。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查找了一些余老师其他的著作,发现他有一套《中学生思辨读本》,包括《学术文章的论证魅力》《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等六本著作,这些书既可以帮助我加深对余老师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解,引导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思辨地阅读和写作,也可以作为我进行教学和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资源,感恩暑假这次温故而知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一次更新和提升。

审核:唐   杰

袁永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