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第二十三届高交会如约而至。
探访高交会宝安展区9号馆内,一批治水“黑科技”崭露头角。
这里有全球首款自带动力的排水管网水下声呐检测机器人,还有通过接入视频AI、物联网设备等先进手段,就能实现全流域涉水数据“汇管用”的智慧系统。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水务局今年携手6家参展单位推出了“水务高新技术主题展”,围绕“水在见圳”“水启新象”“智水赋能”“秀水长清”四大主题,集中展示了众多治水新科技,生动呈现了深圳“治水美城、以水兴市”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次展览旨在展示作为1993年成立的全国第一家水务局,深圳市水务工作者不忘改革创新初心,牢记先行示范使命,通过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助推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水下无人潜航器等治水新科技亮相
本届高交会上,6家来自水务产业的领军企业携产品集中亮相。
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展出的水下无人潜航器是全球首款自带动力的排水管网水下声呐检测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可以在管道不做预处理的情况下,针对性地解决管道高水位、高淤积、满管水的检测问题,具有高水位(满水)工况管道检测无需预处理、自带动力下潜、无需预置牵引绳等特点。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展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流域智慧管养及指挥决策支持技术。
该技术通过接入视频AI、水文模型、物联网设备、BIM+GIS等先进手段,实现全流域涉水数据“汇管用”,达到流域管理“立体化、智慧化、精细化”的目标,可服务于水库、河道、泵站管养及流域层面指挥决策支持。
深圳市环境水务集团、深圳水务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博铭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朗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等也分别展示了天面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基于北斗和InSAR的水库群监测技术、Snake 60压力管道监测机器人、Photo Tek 6000化学需氧量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等水务高科技产品和技术。
走出一条“治水美城、以水兴市”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水在见圳”展览处,深圳水务史上“三件大事”——建成东江水源工程、携手香港完成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四期工程、打好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被逐一记录。
这三件大事分别解决了城市“干旱”“洪涝”“水污染” 等重大涉水问题,为深圳人民带来安康福祉,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务保障。
深圳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成效突出,截至2019年底,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2020年,5大河流考核断面平均水质达到IV类及以上,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
深圳用4年时间补齐40年的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交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水启新象”展览则充分展示了深圳将在“十四五”期间着力实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的愿景:到2025年,推动深圳水务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和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谱写出一幅水环境长制久清、水资源充足优质、水安全坚实稳固、城水相融、人水和谐的幸福图景。
记者了解到,未来深圳将加快珠江三角洲 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境内配套工程体系建设,推进铁岗水库至南山水厂原水工程、沙湖水厂第二水源工程等水源工程建设,保障水资源充足安全。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启动南山水厂、五指耙水厂等25座水厂新扩建及提标工程,优化水厂布局提升品质;完成115万户抄表到户,推动自来水直饮全市域覆盖,提高供水服务满意度;对全市177座水库和51座有坝山塘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提升水灾害防御能力。
近年来,深圳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强化行业统筹、数据治理,开展智慧化模拟,助力水务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深圳市水务局智慧水务总体架构、智慧河流、水库智慧监管、智慧排水和基于BIM应用的智慧建造共5项任务被水利部列入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深圳全域已呈现出水城融合的美丽风貌。
【记者】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