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 | “要面前不顾背底”——茶山公仔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订阅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因生产加工泥公仔的人主要住在上、下茶园而得名。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闻名的“公仔街”就位于茶山镇洁净路。

茶山公仔与当地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过去东莞,凡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论贫富,都会在第二年元宵节前,为孩子举行“开灯”仪式。迁居茶山的先民生了男孩后,特地塑泥公仔增添喜庆,渐渐茶山公仔成了“开灯”必备品。

茶山公仔是用泥模印出来的,所以背后是平的,正面色彩鲜艳。俗话说“茶山公仔,要面前不顾背底”,一语道出了茶山公仔的特征及其独特风貌。茶山公仔的生产过程与捏朔泥人不同,主要包括练泥、印模、上彩三个步骤。

茶山公仔取材于戏剧中的历史、神话人物,主要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茶山公仔可分为五个级别,一级品是立体配套,精工彩绘,穿着真丝绸衣;二级品亦是精工彩绘,但不穿真衣;三级品则是一般彩绘,可配套或不配套;四级品是一般彩绘,每套四个,统一格式,俗称“四兄弟”;五级品单个不配套,多为“天姬送子”、“状元及第”、“醒狮迎春”、“福禄寿”之类。

开灯的人家,一定要买几套“四兄弟”回去,除了家中摆一套外,祠堂也要摆,还要送给亲朋好友,一是取其开枝发叶,人丁兴旺之兆,二是取其团结友爱,互相扶持之意。

目前茶山公仔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