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樵北中学的师生来到天园饼家进行研学。天园饼家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是首家制作正宗西樵大饼的饼坊,至今已鼎承六代之传承,逾百年历史之久,并荣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樵大饼传承人。天园饼家主要经营传统西樵大饼、鸡蛋糕、核桃酥、月饼、龙凤礼饼、鸡仔饼、嫁女饼等,中外驰名,产品远销海内外。
进入饼家,天园饼家第六代传人陈绍钊先生就告诉我们一些注意事项:
(1)现在是疫情期间,为了大家安全,进入生产车间都要佩带口罩,带头套和鞋套。
(2)进入预备间,要清洗双手、进行消毒。
所有的准备事情都做好了,让我们来一次穿越时空听听西樵大饼的故事。
来历篇
明朝弘治年间,方献夫(广东南海人)任吏部尚书时,某日他要赶朝,却不见仆人准备送早点。情急之下,他见厨房灶台上有一团揉好的面团,便叫厨子,加上鸡蛋揉匀,将其烤制成大饼,带着匆匆上朝。当时,他见时间尚早,就拿出大饼吃了起来。不料,大饼不仅松软可口,还酥香四溢,同僚们纷纷探头询问这是什么,方献夫不假思索地说:“这是西樵大饼”!第二天,方献夫请同僚们吃,同僚们第一天就被西樵大饼的美味所吸引了,真正吃到更是赞不绝口。就这样,简单的西樵大饼在最高的朝堂流传了开来。通过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到西樵大饼是有故事的,创新的念头从生活中来。
创业篇
方献夫作为老师,爱吃西樵大饼,学生自然效仿,一时间大饼需求量激增。清嘉庆末年,西樵人陈潮看中商机,将父亲传下的小店扩充成规模较大的杂货铺,挂出了“大元号”的招牌。后来,陈其藻与四个儿子重振家业,在大元号基础上打出了“天园饼家”的新牌,很快就创出了名气。2011年,陈氏饼业第五代传人陈柱卫被评为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樵大饼制作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第六代传人陈绍钊让陈氏饼业借助现代媒体频频亮相,积极传播西樵大饼承载的传统文化。从中,我们学习了从创业到守业的不断传承及创新,一个品牌不间断发展,需要修身与治学的品质。
习俗篇
西樵大饼因发酵而成,发酵有“发丁”的意思;西樵大饼有糖,寓意甜甜蜜蜜;西樵大饼形状跟一轮圆月相近,寓意着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的好意头。所以嫁娶喜庆、探亲和过年过节,西樵人都以此作礼品送人。
制作篇
师傅现场为同学们演示西樵大饼的制作过程:需要的材料有鸡蛋、猪油、水、花生油、酵头、麦粉等。制作技艺的主要步骤是:先用低筋小麦粉与鲜酵母(酵头)、清水揉成面团,放置发酵一天左右;发好的面团加入白砂糖揉匀,成为面种;用富强粉、猪油、生油、碱液等揉匀成面浆;将面浆和面种揉匀搓成长条再分段搓成球团压成圆饼;在圆饼的饼面上撒上面粉,放进烤炉中用中火烤制,出炉冷却后再撒上已烤熟的小麦粉。陈绍钊先生告诉同学们:“西樵大饼传统制作技艺易学难精,每个步骤环环相扣,很多看似简单的细节,都隐藏着大饼师傅多年的经验。西樵大饼的灵魂所在就是发酵种头,发酵种头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西樵大饼的质量好坏关键就看发酵的情况,经过3次生物发酵、历时24小时,饼浆才能上案制作,每个大饼都是纯手工制作,用眼来丈,以手为称,大约每饼是260g,出炉后大约的重量是250g。传承是根本,创新则是出路,坚持西樵大饼制作手工技艺,是作为一名工匠应有的社会责任。”
最后,我们品尝了新鲜出炉的西樵大饼,实在好吃,表面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同学们在研学的过程中,不单单了解了西樵的非遗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参观和听讲的过程中,感悟到陈师傅作为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悟到文化需要传承,同时理解作为年轻一代的责任和担当,感谢天园饼家给同学们参观学习的机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