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2号线到石湾,来一场佛山历史文化之旅

南方+ 记者

12月28日12时,佛山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石湾站内,前来“饮头啖汤”的市民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站内展陈的精美石湾陶艺作品,另外有的市民则驻足在站内的“石湾古八景”文化墙前,欣赏历史上“南国陶都”的繁荣景象。

东西横贯佛山的地铁2号线,除了是一条重要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一条展现佛山历史文化的风景线。而如果要为佛山底蕴深厚的陶文化以及实力雄厚的陶瓷产业找寻一个原点,那无疑就是石湾古镇。

走进石湾站>>

感受“南国陶都”的文化魅力

据介绍,石湾站利用3D全息投影,以“流动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展示各种陶瓷艺术品。厅顶采用特色金属“瓦瓷”设计,厅内设置了一幅长26米,宽1.7米的“石湾古八景”文化墙,充分体现石湾站的文化特色和底蕴。

石湾站里的石湾古八景图。刘佳伦 摄

石湾站里的石湾古八景图。刘佳伦 摄

陶窑烟火、九龙出洞、万简朝宗、隔水柴歌、莲峰昼市、五马归槽、宝器晨钟……文化墙上“石湾古八景”,生动地呈现了古代工匠取柴烧陶、窑烟飘散的景致。“‘石湾古八景’和其他地方的‘八景’不同,它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石湾制造业的景象。”在研究石湾陶数十年的佛山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传统技艺专家刘孟涵看来,在石湾乃至佛山的文脉之中,就蕴藏着本地悠久发展的制造业的内涵。

石湾可谓“因陶而兴”。刘孟涵介绍,从位于石湾境内的河宕贝丘遗址看,石湾的制陶业最早在4200-3500年前就出现。到了唐宋时期,石湾的制陶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中山大学张维持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石湾成为广东生产商品贸易陶器的中心基地,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明代观赏类艺术陶器兴起,清代是石湾制陶业的鼎盛时期,陶坊多,产量达,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地。

经历民国的曲折发展,新中国之后,石湾制陶业发展成为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美术陶瓷四大系统。改革开放后制陶业形成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机械制造、色釉料制备等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佛山的制陶业也在石湾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从古代的“石湾瓦,甲天下”美誉,到如今的“有家就有佛山造”, 在石湾与佛山的文化内核中,“制造”已然是一个亘古通今的主题。

打卡南风古灶>>

感受五百年不灭的柴烧

从石湾站D出口步行大约500米,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南风古灶。

南风古灶旅游区金牌导游张敏介绍,南风古灶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沿用至今500年,是国内罕见的古龙窑。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107座,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南风古灶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确实一座“活文物”,匠人们还在这里烧制陶器。事实上,在南风古灶旅游区内,古法制陶的场景仍然可见。

南风古灶。刘佳伦 摄

南风古灶。刘佳伦 摄

而在11月举办的2021中国(佛山)陶瓷云上创意周,500年不熄灭的柴烧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继续与公众见面。同时,“云上”系列展用360全景技术、VR以及3D扫描技术搭建网上展厅的方式,将代表最高艺术水平的传统石湾陶艺、青年融合创新陶艺及新潮文创产品等类别的展览作品展现在公众眼前。这些都体现了南风古灶以及石湾陶工艺生生不息的魅力。

随着2号线的开通,将有更多市民游客来到石湾,感受南国陶都的文化魅力。对此,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石湾将抓住“双铁”时代的机遇,全力推进佛山陶艺博物馆筹建、南风古灶片区整体活化提升,打造陶艺文化交流、文产融合发展的双创阵地,构建完整的陶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链。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卢浩能

【摄影】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刘佳伦

编辑 见习编辑 梁彩敏 杨馥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