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977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我妈可能爱手机胜过爱我,不愿意陪我的时候就直接把手机塞过来,”小杰说道。渐渐地,手机成了小杰最好的玩伴。他用网络用语形容这种情况,“真香”。
小杰越来越依赖手机,逐渐发现问问题不如直接浏览琳琅满目的“答案”,即便这些“答案”有真有假、有精有糟。自此,母子之间的互动发生转变,一个抢手机,另一个也在抢手机。
文|王小娟
“用蛇毒毒毒蛇,毒蛇会死吗?”
你问过这个问题吗?或者,你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垚垚向她的妈妈问出了这个问题,那正忙着在电脑面前噼里啪啦的人,敷衍地推搡着孩子出了书房,“会死的、会死的”,然后补上一句,“自己玩去。”
孩童本就拥有的旺盛好奇心让垚垚产生了很多疑问,当“为什么,为什么”反复出现在垚垚妈妈的耳边时,回答从敷衍的“妈妈晚点给你看”变成粗暴的“不懂就别问!”
1
不懂:要不要提问
“不懂才要问啊。”垚垚跟远在数千公里外的舅舅曹铭视频时,忍不住吐槽,“坏妈妈,回家了也不陪我”。
曹铭认为,这是个典型的“孩子自(自)立(生)自(自)强(灭)家庭”。而他能做的也只是多抽出时间视频电话看看外甥女。
垚垚的爸爸在一家建筑工程公司担任项目专员,处于事业上升期,过着“酒店是家,家是酒店”的日子;妈妈则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虽然在家的日子比较多,但往往焦头烂额。他们空闲时间就像不定期的候鸟,只有在空闲下来的“冬眠”时候,才会“回到”孩子身边。
带娃的重任落在孩子奶奶身上,“那时候孩子小,特别爱问,我根本不懂,也不知道告诉她啥。”
姚植夫、刘奥龙在撰写的《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表示,“研究发现从学业成绩的角度来看,隔代抚养对儿童存在明显的消极影响,不同的隔代抚养类型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开始认真端详这个世界的垚垚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脱口而出,也可能是花了很久才想出来的,但频频得不到回应后,垚垚便不想再问了。
要不要问?当孩子的问题发生转移,一种可怕的情况发生了。而产生这种情况的诱因往往具有普遍性,包括留守儿童、候鸟家庭、周末父母、隔代教养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受此伤害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距离垚垚数千公里外的小杰,家住陕北一个村庄里。妈妈韩梅专职留在家里看护,父亲杨军外出务工。韩梅的日常往往就是做完饭在院子里和邻居聊天,或者在屋里窝着刷短视频。
“我妈可能爱手机胜过爱我,不愿意陪我的时候就直接把手机塞过来,”小杰说道。渐渐地,手机成了小杰最好的玩伴。他用网络用语形容这种情况,“真香”。
小杰越来越依赖手机,逐渐发现问问题不如直接浏览琳琅满目的“答案”,即便这些“答案”有真有假、有精有糟。自此,母子之间的互动发生转变,一个抢手机,另一个也在抢手机。
2
提问:不问会怎样?
相较于小杰,发生在垚垚身上的影响更加可怕。随着沟通通道的灭失,垚垚妈妈甚至忘记要教给垚垚,那些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垚垚的初潮来了,但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即便是十分害怕,也没有再向父母提问,而是一个人草草的处理后,向朋友询问经验。
“不再提问”的负面影响逐渐发酵,或者留存在孩子心中最深的角落。然而,如果那些问题得到认真回答,又会发生什么?
开头问题的变种还有很多,比如“喂蜜蜂蜜蜂蜜,蜜蜂蜜会不会更甜?”“泻药和止泻药一起吃的话到底是拉还是不拉?”除了以上有一定知识储备才能提出的问题,孩子再小一点,这些问题会变成:为什么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飞机可以飞多高?为什么有的鸟能飞,有的不能飞......
▲ 图片来源:纪录片《第一回》
对于“初来乍到”的小生命,好奇似乎是本能。
垚垚小时候会把自己想问的问题,以及引发的思考画在废旧英文作业本的背面,并起名为《斗金大陆》。飞在天上的大侠,挡在大侠面前的摩天大楼,地铁穿行过大楼中间,人们排着队走进里面,还有睡在云端的自己。
姐姐过年在家时,小杰会问姐姐一些问题,比如游戏中的“unbelievable”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有见过黑色的花。问题回答得多了,小杰也会更加依赖姐姐,姐姐去跑步的时候跟着,运动的时候跟着。
在那些被陪伴和被关注的时刻,手机好像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的问题和思考并不单一,但也不意味着是思考问题的本身”,在曹铭看来,“询问,最终想要获得的,往往是爱和陪伴。”
垚垚的问题还在继续,对爱和陪伴的需求也没有减少。在看完王亚平的太空网课后,垚垚又多了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宇航员?”“我什么时候可以去太空旅行?”
对面这些问题,妈妈一方面没有时间,一方面觉得自己回答得不专业。经过一番查询,妈妈只得告诉垚垚:“这个会经过严格得训练和选拔,身体素质好和专业知识强的人就可以;去太空旅行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不知道呢,不过科学家正在研究呢,我们等着就好。”
“很多问题都不知道怎么答,”垚垚妈妈说,“但回答总是一个好的开始。”
3
回答:保持好奇心
“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答案”,在张双南看来,愚蠢的答案不是坏事,如果有,就去寻找好的答案。
作为诺贝尔奖提名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受《向时代提问》节目邀请,回答孩子们的提问。
“黑洞的光都是吸进去的,那我们又是怎么看到黑洞的呢?”
张双南答道:“我们其实看不到吸到黑洞里的光,也看不到黑洞直接发出来的光,我们看到的是物质掉到黑洞的过程当中,它要挣扎,挣扎的时候就要产生热量,它太热了,就变成发光了,我们看到的是这些物质发出的光。”
同时,张双南也发现,我们的好奇心随着成熟,逐渐没有了,“我给各年龄层的人都讲过课,提问最多的是小学生,甚至于家长带的可能还没上小学的。”
就这个现象,张双南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曾经受邀到一所大学分别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们讲课,讲完之后和学院院长聊感受,发现提问的人数是依次递减的,本科生提问的人数最多,到教师就完全没有人提问了。
▲ 图片来源:纪录片《向时代提问》
张双南在节目中强调,“星空有无尽的美丽,宇宙有无数的奥秘,希望青少年朋友们热爱科学,保持好奇心,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将来你们就是这些美丽和奥秘的发现者。”
除了知识上的好奇,小小的人儿们也有自己成长的烦恼。如果说,知识上的好奇没有得到满足,未来也许少了一些可能,但是成长的烦恼没有解决,这些烦恼会融入孩子的性格。
除了是作家之外,毕淑敏早年当过兵,在部队从医,而现在,她还是一位心理医生。在五十多岁时,她依旧对世界充满兴趣,于是和儿子去环游世界。早年,她说,“孩子最大的成功是获得幸福。”而现在,她依然坚定以上的观点。
在《向时代提问》中,当被问到如何保持好奇心时,她说:“可能小时候父母没有打击过我吧”。
毕淑敏讲起了她十一二岁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候,常听人们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毕淑敏就开始想,“太阳为什么不能从西边出来呢?地球自转反一下的话太阳不就可以从西边出来?”想完之后,毕淑敏还给北京天文馆的馆长写了一封信。
现在回想起来,她还是会感谢父母没有嘲笑,也没有惊讶无比,甚至和她一起期待回信。
如今“回信”一词可能很难见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信息的瞬时性,这个架在“天上的虚拟世界”寄托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对当下的体验与未来的憧憬,也带来负面与正面交杂的影响。
“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都是非常扎实地植根于现实世界当中的。”毕淑敏说。
▲ 图片来源:纪录片《向时代提问》
4
持续:向时代提问
这些回答,不止是给孩子们一个答案,更是给家长一个答案:一个如何与孩子相处的答案,一个如何保护孩子好奇心的答案,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答案。
今年5月,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携手中国儿童中心,一起发布《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在《报告》调研过程中,他们收到了来自4000多个未成年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些问题被分为“科学大爆炸”“身边的互联网”“成长的烦恼” 和“未来是什么”四个领域。
最终,精选了其中近100个问题,专门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公安大学教授,中科院、中国儿童中心等部门的科学和教育专家,腾讯公司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一起参与其中,亲自为青少年们答疑解惑。
经过以上人士的专业解答后,腾讯集结出版成书——《答案》第一期,并在内地及海外公益发行。上文张双南和毕淑敏做客的节目《向时代提问》,便是《答案》IP系列内容。
据介绍,《答案》杂志书创刊号一期限量发售,主要用于向西藏、内蒙、云南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地区村小捐赠。
▲ 西藏林芝学校图书馆内陈列《答案》
▲ 四川阆中的留守儿童学校内,孩子们阅读《答案》
▲ 深圳深业上城“本来书店”内展示售卖《答案》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总监胡焱喆表示,当我们看着孩子们留下的满屏的问题,那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颗颗渴望“被关注”的心。我们的“答案”或许是一个标准而严谨的答案,也可能是一个开放的答案,我们希望给孩子们的不是一个“定式”,而是一个来自成人世界的“回应”,一份“关爱”,一份“守护”。这个过程很难,我们做的也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不会停止这份探索。
作为公益从业者,曹铭在读到《答案》时受到启发, 把书推荐给姐姐,并郑重其事跟垚垚和垚垚妈妈开了一个“会”。“你们俩看,我定期提问,谁回答上来,我就给一朵小红花”,曹铭说道,“年底谁小红花少,必须无条件答应对方一个条件。”
时值年底,曹铭计算了一下,“得分咬得很死”。后续他又根据专业推荐书单定期购买图书,要求姐姐和垚垚都要看,甚至因此开发了很多游戏。
“比如让我出一个词或一句话,她们俩就在书里找”,曹铭眼见亲子关系得以改善。
最近小杰妈妈空闲的时候在看《第一回》和《向时代提问》节目,希望文字与画面共同作用,影响小杰母子之间的家庭教育状态。
当然,发生在小杰身上的改变并不剧烈,甚至一些习惯颇为顽固。母子之间如何科学的相处?家庭教育该怎样进行?这些问题都需要持续探索。
垚垚妈妈后来认真地回答了文首一问:“虽然我不懂,但有一个标准可以给你,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剂量是决定毒性的关键。”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第一回》纪录片,寻找“最好的答案”。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