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至28日,肇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肇庆打造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人才纷至沓来的幸福家园,力争全市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1%提高到2026年的60%。
这意味着,肇庆在未来5年将新增约40万城镇人口,既要推动更多存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又要吸引增量外来人口来肇定居;意味着肇庆要做大做强产业经济,增强城市吸引力,满足新增人口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展和生活需求。
党代会报告提出,肇庆城镇化率到2026年要提高到60%。
城镇5年新增半个怀集县常住人口
根据肇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肇庆常住人口为41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209.9万人,占51.0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8.63个百分点,首次超50%。
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民生支出,成为肇庆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助推力。过去5年,肇庆GDP增长超500亿元,预计今年突破2600亿元;超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新增城镇就业超20万人、义务教育学位7.3万个,千人病床数增长25%。
城镇人口比重的快速提升未能改变肇庆“半珠半山”“半城半乡”这一最大的市情。目前,肇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全省的74.15%,还低于全国水平。占全市七成面积、近一半人口的西北板块四县经济总量仅占全市三成,严重制约肇庆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率从51%提升到60%,即使在人口总数不变情况下,肇庆也要在6年时间增加约40万的城镇人口,相当于目前半个怀集县、1个广宁县、4个高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这意味着,肇庆需要做大量工作,满足新增城镇人口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聚焦产业发展精准引育人才
当前肇庆正处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工业成为拉动城镇化的主要力量。肇庆坚持产业强市、项目为王、园区为母、企业第一,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城镇化。
肇庆坚持产业强市、项目为王、园区为母、企业第一,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王振宇 摄
如何让新增城镇人口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肇庆将继续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项”多项工程,因地制宜培养更多“肇庆名厨”“肇庆管家”“肇庆工匠”,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更多高职院校毕业留肇发展。
人才不仅要留得住,还要引得来。依托完善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肇庆实施“人才绿卡”制度,探索柔性引才新路径,一体化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聚焦产业发展精准引育人才,力争新引育博(硕)士研究生超5000名、高技能人才超30000名,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推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伴随着工业化的城镇化意味着不断扩大的内需空间,孕育更多的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在先进制造业带动下,肇庆可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发展都市型经济、总部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发展。
乡镇带动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肇庆哪些地方将成为新增加城镇人口的主要落脚点?
党代会报告给出了答案——肇庆将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一江两岸三组团”发展格局,以东联南跨、重心东移为主方向,推进端州一高要、新区一鼎湖、高新区一四会组团发展,加速产业导入、人口集聚,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城市发展从分散走向集聚、从环湖走向跨江。
与此同时,肇庆着力构建中心城区为极点、县城为支撑、中心镇和重点镇为节点的市县镇三级新型城镇化体系。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将进一步完善城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设施,满足新增人口需求;乡镇是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肇庆将深化中心镇、重点镇扩权强镇改革,带动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
未来5年,肇庆将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00所、新增学位10万个,解决义务教育学位紧缺、“大班额”问题,优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布局,建设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努力新增2所三甲医院,推进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肇庆着力构建市县镇三级新型城镇化体系。曹笑 摄
城市功能品质关系到市民生活质量,肇庆将统筹新城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品质提升,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保护,解决停车难、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留住城市“老印记”、塑造城市“高颜值”;完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成果评价、激励容错等机制,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青年元素,打造青年“强磁场”、焕发城市“年轻态”。
【南方+记者】刘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