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东区乡村振兴驻东城镇工作队:强化责任主动融入,推动驻镇工作有效开展

南方+ 记者

自今年8月9日正式进驻以来,阳东区乡村振兴驻东城镇工作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在东城镇委、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帮助下,对标驻镇工作要求,认真履行驻镇职责,全力以赴推动驻镇工作正常开展。

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能力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和驻镇工作要求,工作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建立定期学习制度。每月两次党支部学习会议,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促业务,加强队员思想政治教育;每周一次业务学习会议,专门学习中央、省、市、区有关乡村振兴工作政策、文件以及各级、各类会议精神,并对前段时间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布置及提示。

工作队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全队人员思想统一到临时党支部安排部署上来,引导队员互相之间多学习多沟通,取长补短,切实提高驻镇工作能力。

参与编制,制定五年项目规划

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结合东城实际,工作队与镇乡村振兴办一起编制五年项目规划,从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加强规划引领等六个方面编制,突出产业发展这个重点,鼓励各村充分利用留用地、闲置地等资源规划有造血功能的项目,确定那味旧市场环境设施改造、金村金胜新村市场环境设施改造以及金塘市场新建项目等优先启动。

加强监测,守牢防贫底线

工作队全体成员分别到各自联系的行政村入户了解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生活情况,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风险,关注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3级、4级精神残疾人及智力残疾人、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家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期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到目前为止,共监测到脱贫不稳定户3户和边缘易致贫户2户,已对5户监测户制定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措施。

突出重点,推进试点村工作

工作队全力推进镇村乡村振兴的项目建设,特别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村金村推进的文化广场项目、金胜新村市场项目和金塘市场新建项目建设。工作队充分发挥组团单位的职能优势和工作队队员熟悉机关办事流程的业务优势,主动作为,安排专人专班多次到金村深入了解文化广场项目调规进展情况,协调并督促区、镇、村落实责任,安排专门人员,完善调规资料。

与此同时,针对村委会提出的金胜新村市场用地是否能从总证分割出去进行重建的想法,工作队多次到现场调研,去到村委会召开工作推进会。会后,派出熟悉政策和业务的队员到相关职能部门咨询了解,并根据《阳江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及相关要求,提出金胜新村市场用地不要从总证分割出来按现状进行修整的建议。与此同时,工作队协调并多次督促区、镇、村办理金塘市场新建项目所需的土地划拨决定书、用地规划许可证等相关资料,加快新建项目建设。

在镇委主要负责人的指导下,工作队协调和帮助金村注册成立振鑫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阳东区第一家着力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村办建筑劳务公司。

建立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工作队建立定期学习制度、检查督查制度、考勤制度、资料收集和报送制度、日常办公制度、保密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和工作纪律,并将工作队成员进行分组,每组都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分工,每个队员都有事做,每个队员都要做事,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在日常工作中,工作队还引入台账管理制度,对平时工作中形成的会议、报告、总结、计划、动态等登记造册,对各级各类文件、会议培训、镇情、村情等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将工作队平时一些工作动态进行总结,形成文字,不定期印发工作动态。到目前为止,已经印发工作动态14期,部分动态信息被南方+、阳东发布和文明阳东等平台采用。

多措并举,增强帮扶实效

工作队集思广益,凝聚各种帮扶力量,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邀请省农行驻阳东区金融服务专员,对有需要的行政村进行专题金融辅导,为日后各村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提供金融支持指导。还帮助8条行政村入驻腾讯为村免费信息服务平台,让村民参与进来,实现村民对党务、村务、事务的监督与管理,东城成为第一个全镇各行政村利用腾讯为村免费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级管理的镇。

二是配合做好东城镇委动员安佳乐厨业有限公司捐资助学相关事宜,今年秋季入学的4名防贫监测对象读书子女已分别领取该公司捐助的2000元生活补助。

三是与镇乡村振兴办一起动员广州市敏捷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万元,帮助6户已实现脱贫的原建档立卡户进行房屋修缮补漏,帮助全镇所有已实现脱贫户添置电风扇、燃气灶、床等生活用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环境。

四是鼓励并帮助端陶村停工10多年的文化楼(由老板带资装修)重新开工。装修完成后,将建成端陶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室、老人活动中心。

五是引导和帮助各村找准切入点,想方设法盘活留用地和闲置地等资源,帮助条件成熟的村增加村集体年收入近70万元。

【全媒体记者】杨世华

【通讯员】王珊珊

编辑 李明秀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