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辖区广大青少年、儿童综合能力和劳动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奉献、不怕苦的优良传统,清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通过构建“校园”“劳动实践园”“家园”“社会实践园”四园联动劳动体系,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高素质、有技术、会创新的综合型人才。
构建“教育新体系”,树立劳动光荣观念。各校通过学校微官网、电子大屏幕、公益广告、展板等多种载体宣传“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劳动使我成长”,帮助青少年儿童端正劳动态度,从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根据各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开展“劳动使我成长”主题活动,使劳动教育得以深化。开展“劳动使我成长”摄影活动和“劳动使我成长”诵读活动,通过参与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正确的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提供“社会实践园”,增强学生劳动体验。各校(园)为青少年儿童提供“社会实践园”,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劳动实践,有条件的学校每年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或工作体验活动,使学生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同时,利用共青团组织、少先队和班级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开展学工、学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设立“家园任务单”,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各校(园)根据年龄段或学习任务提出每天劳动半小时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要求青少年儿童在“家园”要学会基本劳动技能:幼儿园及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要学会洗袜子、洗碗、扫地等,中学生及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要学会用电脑、缝补衣服、会做饭、整理房间等。同时,增设劳动评价,对学生劳动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等级(或得分)评价,形成劳动学习的监督机制,使劳动教育真正得以落实。
打造“劳动实践园”,推动促进劳动创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打造校内“劳动实践园”,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增设“农具展示馆”“小小植物园”“班级植物坛(角)”,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基地。学校结合劳动实践基地,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德育实训周、劳动成果义卖日(把义卖的钱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等活动,同时将“劳动美”融入到各校特色德育活动中,把在各“劳动实践园”中开展活动的图片及资料等在宣传展板中展示出来,并在主题班会中交流实践劳动中的收获与感受,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付出的快乐,不断升华对“劳动美”的认识和理解。各学校充分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启动“小阵地 大课堂”,将劳动阵地与学科等相融合,使学生“知农事、识家具、干农活、探农技”,将学科知识和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新加以对接,使劳动教育转化为技能培训、劳动科学创新教育。
搭建“成果展示台”,协同发展劳动教育。为了大力弘扬劳模与工匠精神,体现清城区中小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清城区教育局于2021年11月15日在新北江小学举办了“童心向党·劳动创造幸福”中小学生劳动成果展。39所学校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向参观的嘉宾、师生及家长们展现了“一校一特色”劳动教育的成果。
【记者】黄玉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