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看不见的管网,连接着千家万户;一条条清澈的溪流,润泽着惠城大地;一处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构成了乡村靓丽的风景线……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集中供水工作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实事工程。2021年,农村生态振兴提升项目实施被列为惠城区“办实事开新局·十惠行动”重点实事项目之一,惠城区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发力、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了解,今年全区投资近1.6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新建或改造工程,按照“一村一策”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2座,一体化泵站2座,总管道长度约137公里。
农村生活污水乱流有新“归宿”
近日,记者来到汝湖镇大良村石坳小组,只见荒草地上开辟了一片110平方米的空地,围栏里一座2.5米高的蓝色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格外显眼,成为村中一景。
一条条管道将大良村石坳小组147户村民家与污水处理设施相连,生活产生的泔水、厨余水、洗衣水等通过管道统一引流到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处理后排出来的水作为灌溉农田用水,既节约了用水成本,又带动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丰厚回报。
“污水经过格栅池隔掉杂物,然后再经过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层层处理,最终出水水质可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惠州市长澈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运维工程师吴婉微向记者介绍,该村小组污水处理站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45立方米/天。
“现在环境卫生提高很多了,走到哪儿都很干净。”村民高景超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生活污水都是通过自建的三级化粪池进行简单处理就排放到房前屋后,村里经常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现在村里不仅没有了臭味,村民洗衣做饭的污水再也不再随意乱泼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一村一策”科学确定治理模式
和大良村石坳小组一样,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还有很多。惠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蔡志权介绍,今年全区投资近1.6亿元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新建或改造工程,共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2座,一体化泵站2座,总管道长度约137公里。其中,“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重点示范村的20个自然村组所有设施都投入使用,均正常运行。
“惠城区按照‘一村一策’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新建设施等措施,探索具有合理科学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蔡志权告诉记者,对于近市政污水管网的自然村,通过新建污水管网将农村污水统一收集,排入附近的市政污水管网;对于缺少市政污水管网且人口数较多的自然村组,采用新建污水处理站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对于部分居住分散的自然村组则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
惠城提出,到2021年底,80%以上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治理,已完成治理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并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惠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推动农村生态振兴工作,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惠州头条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邓惠婷 通讯员 周文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