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乡村】南昆山上坪:群山之上文旅高地 民宿农家乐成经济支柱

龙门发布
+订阅

上坪位于南昆山西部,与广州市辖区的增城、从化交界。社区东部和北部与下坪社区山界相连,西到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南至增城。

上坪地处群山之中,辖区总面积14248.5亩,其中有林地13771.5亩,灵山秀水,空气清新。社区总人口为783人。下辖3个居民小组,上坪居民小组57户,中坪居民小组47户,河排居民小组53户。姓氏主要有张、钟、周、吴、林、骆六姓。其中以张姓居多。

上坪有家庭旅馆、农家乐总共146间,其中上坪居民小组有64间,中坪居民小组有36间,河排居民小组有44间,是其支柱产业,上坪居民大部分经济收入源于农家乐和家庭旅业。

乌坭村民宿环境优美。

上坪地处南昆山腹地,毗邻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南昆山古称蓝瀵山或蓝糞山,在明、清时属长沙乡平康都庙子角司。清代咸丰元年《龙门县志》称南昆山“其山最为险要,旧设巡检、千总于庙子角以控扼之,东西相距四十余里,南北相距五十余里,峰峦错杂,溪涧环行。”在“峰峦错杂,溪涧环行”的南昆山上,找一块适宜居住的坪地稀有难得。因此,南昆山上适宜居住的地名大多以“坪”命名,如上坪、下坪、中坪、中坪尾等。

在南昆山众多“坪”中,上坪在南昆山最深处,地势高,居群山之上。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上坪发展十分缓慢,村民生活困难。近年来上坪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整合要素达均衡,统筹城乡共发展,发展民宿和文旅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竹林掩映中的上坪村。

上坪张氏 百忍家风 遗泽子孙

和南昆山众多社区一样,南昆山上坪人口并不多,但是姓氏众多,这些人大多是从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陆续由闽、浙、湘、赣四地迁入。

当时由于土地兼并和明清两朝战争以及反清复明斗争,山高林密、铁矿和竹木资源丰富的南昆山成为很多人的庇护所。他们在此冶铸、耕战、采伐,并繁衍生息,也留下很多传奇。

在上坪众多姓氏中,张姓丁口数量最多,有近400人,占整个社区人口一半以上,开基也较早。据村里老人介绍,上坪张氏的堂号为“百忍堂”。这里面既包含着对祖先源流的追溯,也包含着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唐代郓州有个叫张公艺的人,他以忍治家,不但倡导家庭内互相忍让,对外也胸怀大度、宽宏大量。有人来借钱粮,有则偿还,无则作罢,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车辆,因困难所迫,用后便卖掉了,张公艺也不追究,再来求助,仍然救济他们。

最终,张公艺仁者得寿,不仅子孙兴旺,而且九代同居、和和睦睦,连唐高宗都对他的治家良方感到好奇并问其缘故。张公艺取出一张纸写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从此,张公艺这一支的张氏后人,多以“百忍”为堂号,并将其列为祖训。

五代后晋张昭远和贾维等撰修的《旧唐书》,曾专门为张公艺作传,写道“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勒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和民间传说的内容基本一致。

上坪张氏的族谱已经散佚,但根据祖先的堂号和长者的追忆,大致还能还原其先人的迁徙路线。大约是唐宋时期,他们的祖先因战乱从北方南迁福建,在明朝中晚期,又从福建迁徙到粤东嘉应州石段头,也就是今天的梅州市。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张龙的儿子张腾云辗转从梅州来到龙门,先是在南昆山竹坑开基,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族人的支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创业,几年之后,张腾云便在南昆山竹坑立下根基。公元1746年,张腾云为了家族更好地发展,又开基上坪的中坪小组,在这里繁衍生息。

虽然南昆山在古代比较偏僻,但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礼敬祖先的传统,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在上坪张氏后人手中,流传着一本简易的打印族谱,里面记载了祖先张腾云的情况以及子孙繁衍的过程,谱载张腾云原配罗氏,生有七子:定芳、达芳、琏芳、缵芳、缉芳、绍芳、继芳,后又娶严氏,无生育。嘉庆九年(1804年),琏芳、缵芳、缉芳三兄弟移居龙门永汉南冚开基,而其余兄弟则继续留在了中坪繁衍生息,直到今日。

现在的上坪张氏子孙,大多依然居住在中坪。几百年时光过去,“百忍堂”所倡导的忍让宽容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上坪张氏后人,他们大多奉公守法,敬老孝亲。

在上坪村的中坪小组,依然保存着张氏宗祠,距今有200多年历史。这座祠堂的建筑风格十分朴素,仅有二进,祠堂占地面积有600平方米,砖瓦木结构,房梁上雕着飞禽瑞草。别具一格的是祠堂正门上方左右对称位置,各留有一个小洞,类似一对反向倒立的逗号,又似一双俏皮生动的眸子。据村中的长者介绍,先人建祠堂时,认为门面即脸面,因此以门为口,洞为眼,飞檐为耳,寓意子孙要光大门楣的意思。

在新中国成立前,南昆山常有绿林响马啸聚其间,因此他们常会下山洗劫村庄,为此,上坪张氏祠堂专门留有一个后门,通向山高林密的后龙山,这便是为了紧急时方便族人避险而建的。禾坪外有一左一右两个侧门供人进出,两个侧门像两个小亭子,有人字形瓦顶,据村中长者张文忠老人介绍,这两个侧门左边门为“红喜门”,右边门为“白事门”,平常祭祀的人可以从左右两侧门自由进出,但如果是做喜事就必须从左边进;如果是白事,则必须从右边进。

当年上坪张氏先人张腾云就是以这座祠堂为核心,建立围屋,繁衍生息。祠堂从最初的7子发展到后来的1000多人,然后这1000多人又在外面开枝散叶,发展壮大。

为纪念先祖,张姓族人把每年的正月十四日定为新丁上灯日,村里添了男丁的人家摆上酒席请族人喝酒,然后由掌事的族人在族谱上记上新丁的名字。告诉先祖,家族又添了新的成员。而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六这一天为祭祀日,全族人都会来祠堂祭拜,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纪念先祖,凝聚族人。

简朴的张氏宗祠,曾经是上坪张氏的发源地。

三仙宫 隐喻艰难开基的故事

上坪有一座庙宇名曰三仙宫,依山而建,历史悠久。三仙宫坐东南向西北,面宽3.4米,进深4.6米,神台的后壁之上悬挂两块阴刻木匾,一块中间刻“仙灵永耀”,左刻“大清光绪十年甲申岁季夏月之上,信总张宝光,信职张纶钦,事首张延襄”,这些张姓信众大多来自上坪张氏。

关于三仙宫,有着一个十分神奇的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南昆山因为气候宜人,陆续吸引了很多人来此定居。但不知什么时候,消息传到了风、火、尘三个妖怪耳中,它们一心要占个地方建造安乐窝。风妖要把竹林吹折,火妖要把树木烧光,尘妖要把房屋填平,其目的是要让山上的人们慑服,做其奴隶,供其驱役。

人们眼看多年苦心经营建设的劳动成果被毁于一旦。于是,不甘受胁的人们纷纷扶起竹林、栽种树木、挖通河川、重建家园,与众妖展开了殊死的抗争。如此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几经反复,三妖总未得逞,不由又恼又恨,祭出最狠毒的一招:风妖吹来毒气,尘妖刮来毒雾,火妖喷出毒焰。

此事惊动了天庭,众仙人义愤填膺,于是笑纳天尊、银河御史和灵光大士三位法力高强的仙翁带上各自的法宝下凡,帮助南昆山人民除掉了三妖。他们三位的法宝分别有乾坤葫芦、仙露玉瓶和昭天宝镜。

三妖既灭,南昆山又变成了乐园。此后,三位仙翁便协助人们重整家园。用银河之水冲净狂尘,疏通河川,灌活禾稻山林;开凿仙潭,注满仙水,供人们涤除毒气。而仙潭落差形成的瀑布,在澄明的阳光照耀下,水花飞溅,云蒸霞蔚,遂成仙幕,笼罩南昆山。三仙走后,当地人就在上坪建起了一座三仙宫,用以祭祀仙人,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这里的三妖和三仙斗法,实际上是隐喻着上坪人当初开基落担时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写照。水火黄尘、毒虫猛兽都曾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但是凭借着“三仙”一样的智慧和毅力,最终他们征服了这些,对三仙的歌颂,其实也是对先祖的歌颂;对三仙的礼敬,也是对祖先的尊崇。

站在九重远眺,可以俯瞰远处的永汉全境。

九重远眺 蕴藏一览众山小的读书梦

上坪属于南昆山地势较高的地方,沿着盘山公路前行,常能远眺,其中视野最为开阔的莫过于九重远眺了。为方便有人临眺抒怀,管委会特地在此修建了观景亭。登亭远望,群山连绵,万木苍翠,远处的永汉,更远处的广州都能尽收眼底。

关于九重远眺,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朝时有个书生,年纪虽小,但很有志气。一心要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为此他发奋读书,平时半步不出书房。很快,他就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每逢科考,总是名落孙山,连秀才都未能考上,让他十分伤感。

某日,当书生又垂头丧气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人。老人衣装整洁,一派道骨仙风,来到书生面前,笑吟吟地问他,何事愁眉不展。书生便把详情道来,并诚恳地向老者请教。

老人听毕,略作沉思,然后说道:“常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你把自己束缚太过的缘故。由于你见识不多,所以言而无物;视野太窄,故而词笔无奇,乃至才华莫展。你应抛开烦恼、放开胸怀,外出游历。要纵览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精华,以养自己浩然之气。到那时,你定能才雄笔健,金榜题名。”

书生听罢,茅塞顿开,愁云尽扫。忙要躬身拜谢,老者已倏然不见,书生知是遇着高人,连忙依照老者所嘱而行。于是他一边游历,一边读书。一日,来到南昆山上坪,发现一无名高地。只见四围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气景清新,风光艳丽。山虽不算最高,但视野开阔。俯览山下,绿树苍茫,极目远眺,群山奔涌,一层接着一层;由远而近,气势万千。

于是,他决定在这无名高地上伐木为庐,长住下来,白天以山水陶情,吸收天地灵气;夜晚以琴书寄兴,博采古今精华。果然,不久后,他就自觉心怀开豁,神志飞扬,下笔为文,顿觉才情横溢,词雄笔健。又经过一番历练,书生决定再战科场,果然登科及第。

正是因为九重远眺蕴藏着读书人的梦想,时常有父母和老师带着学生来此登高。如同诗人吟咏的“眺青山数九重,层层叠叠千万峰。俯看翠竹遍山峪,晨雾轻纱披劲松”。山川成就人文,人文增色山川。

来源:惠州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