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肿做外科大夫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订阅

我2009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协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了大一新生,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经历2.5年预科学习后,2012年初开始在协和历经5.5年的医学基础课学习和见实习,2017年顺利毕业。

毕业后,我成功进入心目中第一顺位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肝脏外科工作,正式从一名医学生转换为了外科医生。

在中肿做外科大夫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小can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肝脏外科胡丹旦医生的日常~

胡丹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治医师、硕士生导师,CATTI三级口译员。

中肿的快节奏和高效率

中肿外科的快节奏和高效率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从入职办理各种手续就能体会到各项服务的方便快捷。手术室的接台速度和各种后勤保障都很赞。而且作为专科医院,运用单病种管理模式、流程化的诊疗让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外科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我最长连续工作时间超过了50小时。第1天正台手术开始连做几台做到凌晨5点,跑回家拿了换洗衣服后紧接着8点开始接班值班,当晚抢救了1个病人彻夜未眠,第3天又是正台手术。躺下的那一刻,瞬间和床融为了一体……

我所在的治疗组有3个本院医生,20张床,一个月肝癌切除术40余个、介入30余个、消融20个左右,通常一个手术日3-4台肝癌手术,还能准点下班。有次跟日本医生聊天,我粗粗估算自己一年上200多台肝癌手术,日本医生惊讶地说:“如果你在日本工作,应该能排第一呢!”后来,我看了统计数据,2021年共参与了357台手术,看来咱们中肿的外科医生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更努力!

这种量的积累,也让我在毕业4年时间内已经可以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做简单的肝切了。虽然离一个成熟的肝胆外科医生还有很多空间,但成长不可谓不快。

胡丹旦医生在中肿的工作场景

中肿让我明白外科医生的本分

科里的教授们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做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的本分。

刚来的时候,我在元云飞教授组,还记得有次在讨论开展一个新的研究,其中需要额外穿刺。元教授耐心听完后想了想,他说:“这个取样对我们的研究是有帮助,但这个帮助能不能转化到患者身上,如果不能,他们为什么要挨这一针?而你即使不做这个课题,还有很多研究可以做。”我听了这朴实无华的话,想着这大概就是医生的仁慈和同理心吧。

后来,我在郭荣平教授组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对年轻医生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也希望每个人都把手上的活儿学扎实,在没有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不要贸然做一助、做主刀,要对病人负责任。

我们的日常工作,每周做十台左右手术,但每一台对病人来说都是唯一的,一点马虎不得。我曾经还因为“关腹”做的好受到了大力表扬,真是不以善小而不表扬。

我们科虽然每个组都在做肝癌,但是各有侧重,有的关注早期,有的关注中晚期。我所在的陈敏山教授组,更多的比例是肝癌的微创治疗,特色就是腹腔镜和消融,腔镜手术率为80-90%。

跟我们搭台多的器械护士甚至能把腔镜流程背的滚瓜烂熟,这得益于张耀军主任医师像相声报菜名一样,每台手术给大家洗脑:“超声刀绿夹紫夹电钩爱尔博标本袋1962一块撕两块卷成条我们的引流管你们的引流瓶……”

说起另一种微创治疗——消融,就不得不说起陈敏山主任当年的故事,他从芝加哥抱回来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机器。当年走出去的人几乎都是带文章回来,只有他抱了个机器回来。正是因此开展的小肝癌的消融治疗的探索,其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2006年第三期《Annals of Surgery》上,成为中国大陆学者在这一国际外科学权威杂志上发表的首篇文章,并改写了国内外肝癌治疗指南。

论文截图

我觉得,做医生能在自己从事的专业当中有所创新,真真切切对患者有所帮助,便是莫大的欣喜。

友好的工作氛围

在中肿当外科大夫这么久以来,虽然一开始各科室部门的人都不认识,迷迷糊糊的,但所幸这边氛围非常和气友好。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医嘱开的不是很熟练,护士小姐姐温声细语、有商有量地说:“这里可能改改更好哦~”,让我不免一阵“眩晕”,南方妹子真是人均温柔,而同事嘛,每两个里就有一个开心果~所有同事都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面对工作,这让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上班心情也是棒棒的!

开心果的日常

读书这些年的收获

我为什么选择外科?还要从读书时期说起。在见习实习阶段,我就看到了这个职业能带给我的快乐和向往。我的导师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教授非常有学者气质,风趣幽默,也不拖泥带水。

我在轮转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前辈。有一次,胰腺术后患者出现了血象升高和发热,我汇报的时候说他放了DJ管,会不会是尿路感染。戴梦华教授说:“有道理,但我们作为外科大夫,永远记得首先要考虑跟自己的手术是否相关。”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感觉自己又渺小了一点,戴老师又高大了许多。

此外,协和给了八年制学生两个非常宝贵的经历:一个是国外交换,一个是下乡到基层卫生所体验。这都是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医疗制度的好机会,也培养了兼具临床视野和政策性思考的医学从业人员。

这几张有意思的图片是我在MD Anderson(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和结直肠外科的Nancy You在门诊时拍的,她跟助理说:“这个娃娃逼我们在史上人数最多的门诊合影,还强迫我们摆拍门诊前、门诊后的对比图,天知道我为什么还乐意配合!”

胡丹旦医生在MD Anderson与结直肠外科的Nancy You在门诊合影

我还有幸去过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台湾花莲慈济医院交换或走访,虽然不全是学校的项目,但其中一些关键的契机都是因为协和这个平台而获得的,可以说是学校给学生们的宝贵财富。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做一个外科大夫,我们穿的最多的是手术衣和白大褂,虽然不是闪亮的行头,但只要穿上,就是使命;我们写的最多的是病历和科技论文,虽然没有诗情画意,但只要动笔,就是责任;我们吃的最多的也是工作盒饭,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只要填饱肚子,就能继续奋战。

胡丹旦医生与陈敏山教授、毛一雷教授合影

最后想说的是,外科大夫是一份普通又特殊的工作,特殊在于你的工作很可能直接影响他人生命的长度。我相信,出于这个特殊性,所有医生都会严肃对待。

从协和毕业到中肿工作,虽然两个地方风格、氛围不同,但治病救人的核心是一样的。我想,敏于行、善于德、勇于心,坚持为病人着想,就是作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体面。

2021年12月于广州

转自协和八公众号,略有修改

文/肝脏外科 胡丹旦

编辑/赵现廷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