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侨村、蔚蓝渔港、红色长渠……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实地考察组走访云浮多地

南方+ 记者

12月24日,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云浮考察之行第二日开启。考察组走访新兴、郁南、罗定等多个县区,对云浮市参评单位进行走访、评分,并给予指导意见。

在走访云浮市乡村过程中,考察组一行十分认可云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察组负责人指出,云浮让乡村提“颜值”、增“气质”,擦亮了乡村振兴美丽底色。“下一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以及典型做法,要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新兴县红光社区

美丽侨村引人入胜

簕竹镇红光社区位于新兴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省道S113线贯穿而过,交通便利,民风淳朴,风景秀丽。该社区居委下辖17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954人,旅居海外华侨华人90人,有归侨8名,侨眷100多人。

近年来,红光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侨务方针政策,成立红光社区党支部支书为组长,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委员文书为专职为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慰问特困归侨活动,对部分长期患病,失去劳动力,或年老独居,缺乏照料的特困归侨侨眷,给予重点照顾,为他们排忧解难。

红光社区华侨文化展馆内部。  南方+ 陈锴进 拍摄

2021年1月,红光社区被评为全国侨联系统优秀“侨胞之家”。为更好弘扬侨文化,打造别具侨乡人文特色、彰显侨乡文化的标志符号和文化名片,簕竹镇借助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互相促进,结合美丽圩镇建设规划,将红光社区古色古香“锅耳屋”修复,建成华侨文化展览馆,展馆面积约200平方米,与华侨文化广场、侨乡古街、簕竹古码头连成一体,着力打造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华侨文化展馆以“爱国、爱乡、爱家”为主题,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华侨的故事,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华侨文化,弘扬华侨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复现当年以爱国华侨张珠为首的华侨同胞,到南洋艰苦创业的情境,充分展示出华侨出洋谋生的辛酸史、奋斗史、创业史、成就史,弘扬海外侨胞守望相助、情系桑梓、感恩奉献的华侨精神。至华侨文化展馆筹办以来,海外华侨大力支持,奔走相告,热心捐出了58件文物用于华侨文化展馆展览。

郁南县桂圩村

党企携手引发乡村发展质变

在郁南县,桂圩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总人口2740人,党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3人。

近年来,桂圩村采用“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户土地流转租用、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等形式打造温氏肉鸡养殖场项目,总投资32万元,养殖场占地约1100平方米,一批次可养殖肉鸡约1.1万羽,年可出栏肉鸡3万羽,年总收益可达10.5万元。

同时成立了郁南县红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慢生活体验区,流转了当地农户和贫困户共300多亩土地,通过建设草莓、百香果、水稻、圣女果等规模规范化基地,发展和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在当地农村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收益和社会影响力,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促脱贫。

郁南县地心村

西江旁的“鱼米之乡”

悠悠西江,滋养着云浮人。在西江流经的一处,一个渔村正在不断发展。

地心村因处于郁南县与德庆县、郁南县县城与南江口镇“两个中心”而得名,位于郁南县建城镇东面。

地心村全村总面积13.98平方公里,其中西江河沿岸线3.5公里,有注册渔船57艘。

夕阳在地心村的西江上照出了一幅油画。  南方+ 陈锴进 拍摄

地心村依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土壤肥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种植水稻,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种植的优质水稻均供村民自给自足,可谓是“渔米之乡”。不仅如此,地心村蚕桑业和蜜枣产业也发展迅猛。

近年来,地心村勤劳的水上渔民充分利用西江母亲河的优质水土资源,发展起富含西江特色的捕捞渔业。

目前,地心村农户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捕捞、外出务工等,主导产业为水稻业、桑蚕业、白枣业及渔业。该村先后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村、宜居村、保洁示范村、省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

郁南县南江文化风情游线路

“南江文化的心脏和腹地”

西江主要支流南江流经郁南112公里,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古迹,构成了一条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南江文化带。

南江文化与广信文化、八桂文化、西江文化、广府文化、珠江文化等共通共融,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郁南县南江文化风情游线路以南江文化为主题,结合南江文化表演和展览、南江河游、农耕体验和农特品购物,将以南江文化为主题,集南江文化鉴赏、生态度假、农业观光、户外探险、会议休闲、旅游购物、康体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功能齐全的,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南江文化旅游中心,广东省重点旅游目的地。

桂圩村。  南方+ 陈锴进 拍摄

该线路具体游玩路线为:从南广高铁南江口站—→南江口镇深湾村(游玩南江第一湾、观看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禾楼舞、烧烤、游船)—→连滩镇西坝村委兰寨村(南江传统文化特色小镇、欣赏千亩油菜花基地、参观农耕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展馆,参观“清朝古堡”——光二大屋;体验民宿和农家乐、采摘水果)—→河口镇和都村(参观磨刀山旧石器遗址公园,体验考古文化)—→河口镇河口寨村(参观南江古水道、黄河交通站、康家大屋、生态农业园,采摘水果)—→大湾镇五星村(参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湾古民居建筑群)

郁南县南江文化风情游线路。  南方+ 陈锴进 拍摄

罗定市长岗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党建+红色文化”唱响乡村旅游

罗定市长岗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是本届系列活动网络票选环节的“票王”,深受各界关注。

据了解,长岗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拥有的长岗坡渡槽是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近年来,罗平镇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唱响党建加红色文化的旋律,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致力打造一条“党建+红色文化”主旋律的中国长岗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罗定市全域旅游的核心景点。

丰收时节,长岗坡渡槽与金黄色稻田相辉映,展现出令人沉醉的壮丽美景,如诗如画。  南方+ 陈锴进 拍摄

长岗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项目,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岗坡渡槽”和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为核心,紧紧围绕长岗坡渡槽和沿线“山水村田景”等优势旅游资源,打造党建加红色文化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精品项目。

该线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山、河、田、绿化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镇,与城镇建设统一考虑,使水域、山体、田园、城镇四者交融于一体,从罗平镇环镇路到长岗坡纪念馆两边进行打造,建设沿线绿化、牌坊节点、火炬节点、初识渡槽、基塘农趣、祠堂广场、党建公园、休闲绿道、长岗坡公社重建、新农村外立面改造、停车场等设施,进一步打造红色旅游、影视制作、画家采风、重点革命路等景点,将整体线路打造为一条集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红色教育为一体红色精品旅游路线。

罗定市大垌村

“厨师之乡”的新发展

大垌村全村共5800多人,约1500人从事饮食行业,拥有厨师证的800多人。

大垌厨师善于用本地食材烹饪美食:用本土黄豆制作的腐竹营养丰富、口感极佳;用本地“氹仔”鲮鱼制作的鱼腐,香脆可口。扣肉、鱼腐、腐竹等富有本地特色的名菜都是大垌厨师们的“绝活”。

大垌村。  南方+ 陈锴进 拍摄

目前大垌村已建成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打造了“人才驿站”,汇聚本镇粤菜师傅、黄豆、辣椒、腐竹等农业种植业能手等,依托人才驿站培训粤菜师傅、种养植业人员的等专业人员,聚集一批粤菜名厨、乡村种养殖能人。

“民以食为天”。大垌村通过“粤菜师傅”培训班、“以老带新”等方式,创造了一大批饮食品牌、培训了一大批的名厨,多次获得国内各项烹饪大奖和荣誉称号。久负盛名的广州东江渔村饮食集团、食为先酒家都是大垌人创造的品牌。

这些从大垌走出的粤菜师傅既注重推广,又注重传承,以“粤菜师傅”工程为牵引,带动腐竹、蔬果等农副产品销售到珠三角等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创业至今东江渔村、食为先这两家酒店培育了超过1万名粤菜师傅。

【采写】韩安东

【图片】陈锴进

编辑 李婉芬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