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是强调。
立足于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新起点,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并将“共享”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让“发展”与“共享”,成为关系人民现实利益和民生福祉的重大现实问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梳理反映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成渝都市圈主要城市六大共享发展指标后发现,城市发展更均衡的长三角整体上优于经济发展梯度明显的珠三角。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整体上共享发展质量更高。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显性财富”积累和“隐性财富”供给、基础设施连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教育、医疗、社会和保障就业领域的民生支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等方面进步显著,尤其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更是领跑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书写共同富裕的精彩故事。
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和行动纲领》指出:“人民是发展的中心,我们的经济更要有效地为人的需要服务,提高和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当下,生活质量越发成为衡量人民群众福祉提升、共享发展进步的核心。
其中,居民收入与财富积累水平,又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珠三角体现出明显的藏富于民气质,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远高于全国水平(32189元),收入分配含金量也整体高于长三角。
这说明,珠三角人民“显性财富”积累与共享的不断进步。
人均收入领跑三大城市群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在反映地区人民富裕程度的时候,其更能体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水平。
从城市经济规模看,截至2020年,珠三角在万亿级城市数量上只有3座,不如长三角多,但珠三角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位居中国城市群前列。2020年,珠三角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810元,高于长三角、京津冀整体水平。其中,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中山6个地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
同样体现人民财力的,还有存款。数据显示,广东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连年增长。2020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存款达25万亿年,同比增长15%以上。
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带动了消费升级与财富积累。消费是影响生活质量和财富共享的另一大重要因素。2020年,珠三角居民人均消费超过3万元,高于全国(21210元)和广东(28491元)水平。其中,深圳、广州接近全国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2倍,佛山、珠海、东莞、中山远远高于广东平均水平。
京东消费大数据对2016—2019年全国区域消费结构分析得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消费实力最强。若以人均月消费水平衡量,珠三角消费水平为12个都市圈均值1.01倍。
珠三角人均收入领跑靠什么?首先是庞大的就业人口。
“人口‘红利’是推动珠三角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庞大的常住人口促进了消费,也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智力资本。
2020年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1.9%,提高8.04个百分点。2020年,珠三角在岗职工1646万,占全省八成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90万。
其次,珠三角有更多的大企业。企业是社会创造财富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全国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集聚地。
据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2021年广东上榜企业有16家,全部来自珠三角。腾讯、华为、美的、格力等家喻户晓的企业,背后都有“珠三角企业”的标签。
第三,珠三角更多人“当老板”。截至2020年底,广东市场主体1384.85万户,较2019年末增长10.50%。市场主体总量、企业户数、私营企业户数、外商投资企业户数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
收入分配含金量较高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居民收入的提高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反映的是社会财富分配质量,即居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了多少福利。这个比重越高,意味着居民获得了更多的可由自己支配的福利。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这一指标看,珠三角收入分配含金量整体优于长三角。南方城市智库统计的24座样本城市中,珠三角城市广州从2018年的35.55%、2019年的38.40%跃升至2020年的46.86%,超过上海(46.42%)、北京(42.10%)。深圳这一比值从2018年的29.08%、2019年的30.72%快速跨过40%关口,2020年达41.18%,实现对苏州(39.49%)、重庆(39.43%)赶超。
莞佛表现同样出色。其中东莞2018年—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分别为58.24%、59.16%、61.32%;佛山稳扎稳打,该指标以39.50%、41.02%、49.40%,位居样本城市前列,领跑绝大多数长三角城市。
此外,中山这一比值2020年达到73.8%,遥遥领先于同体量城市。珠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南方城市智库千亿级样本城市第一,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936元。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不到40%,远远低于惠州(56.62%)、江门(48.70%)、肇庆(48.82%)等城市。该指标排名靠后,一定程度说明,珠海收入分配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与“显性财富”同步增长的,是人民在教育、医疗等民生与公共服务上所获得的“隐性财富”。
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是共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中国其他城市群,珠三角2/3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三项民生支出占比超过40%。这推动了珠三角基础教育供给不断优化,优质医疗服务均衡布局强化,社会保障事业迈上新台阶。
但短板同样不容忽视。作为超大城市、“新一线城市”,深圳、东莞、佛山与长三角同体量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扩大民生支出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珠三角人口增长较快,在加强民生投入强度、推动公共服务覆盖面扩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实现共享发展,珠三角这些短板需加快补齐。
广州民生支出领跑城市群头部城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财政角度上,民生支出是衡量城市共享发展的关键指标,体现政府在人民增强福祉上的投入强度。
为此,南方城市智库选取教育、医疗和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这三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值作为评价指标。数据显示,2020年,长三角城市上海、苏州、宁波、无锡等这一比值都不到40%。珠三角广州、东莞、惠州、江门、中山、肇庆6座城市达到这一数值。
两万亿级样本城市中,2018年—2020年,广州这一比值均超过长三角头部城市上海、京津冀头部城市北京。
深圳则是一名“追赶者”,这一比值徘徊在30%左右,2018年落后于广州、北京和上海,2019年又被苏州超过。针对民生投入强度短板,今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正式对外发布了《深圳市2021年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28264.9亿元。其中,涉及民生的相关重大项目占比约六成,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城市更新、文化设施等。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中小城市民生投入强度整体优于长三角。
在3000亿—5000亿级样本城市中,江门、肇庆、惠州连续三年三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值超40%。江门以47.58%、47.28%、47.85%,领跑样本中12个城市。肇庆、惠州三年这一比值分别为45.37%、45.25%、43.40%以及45.37%、45.25%、43.40%,民生含金量十足。其投入强度均高于相近体量的长三角城市台州、金华。
广深每万人在校生数超越北上
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体现教育服务享受情况,也是评估共享发展成色的重要指标。整体上看,珠三角城市表现出两极分化。广州、肇庆、东莞、深圳表现优于长三角大多数城市,佛山、中山、惠州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下降,值得关注。
南方城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广州、深圳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明显高于北京、上海。2018-2020年广州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2865人、2905人、3019人,均超过北京、上海、苏州、重庆和深圳,位居2万亿城市样本第一。2020年,广州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是北京的两倍还要多。这也意味着每10个人中,广州有3个人是学生。
这背后,是广州将教育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的巨大投入。为加大保障力度,广州建立了从学前至高等教育的全学段生均经费拨款制度,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达14.36%。
在珠三角城市中,肇庆、东莞也位居所在样本城市前列。
得益于外来人口占比较大,东莞这一数值三年分别为1624人、1684人、1708人,超过长三角城市宁波、无锡、南通,也高于珠三角城市佛山,仅次于泉州。肇庆三年数据分别为2291人、2375人、2515人。若以2020年数据看,肇庆每4个人就有1个人是学生,高于淮安、台州、金华、湖州等长三角经济体量相近城市。
病床供给短板需进一步补足
每千人病床数,是衡量民生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间接反映了医疗方面的共享发展资源投放情况。近年来,珠三角病床、医师等医疗资源累积不断提升。2020年,珠三角共有床位数318151张,执业(助理)医师202116人,在全省占比均超过一半。
然而,珠三角医疗资源供给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仍有较大差距。仅以2018年数据显示,珠三角每千人病床数为4张,低于长三角的5.73张和京津冀的5.45张。
具体来看,在一线城市中,广深两城医疗资源供给实力仍有提升空间。一线城市,一般也是每千人病床数排前列城市。其中,长三角城市上海表现优异,连续3年每千人病床数超过10张。重庆连续3年超过7张位居前列。北京与广州呈现竞争态势:其中,2018年、2019年,广州超过北京,2020年又以0.4张差距落后于北京。
深圳每千人病床数在2018年—2020年则连续三年不到4张,与其他一线城市差距尤为明显。近年来,深圳补短板的努力强度不断加大。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在卫生健康领域累计投资超1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2.51倍。
此外,佛山、东莞两座万亿元级城市的病床数供给也落后于体量相近的在泉州、无锡、南通、宁波等。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这两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增长的人口数量排在全国前列。这体现了珠三角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凸显出其在医疗投入方面仍有较大的短板需要补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的新任务。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互联互通建设的推进,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优化了城市品质和功能,更改善了民生、惠及百姓。
在粤港澳大湾区火热建设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海,正以广东自贸区为平台,以横琴、前海合作区为抓手,以规则对接为路径,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跨界交通扩大民生共享辐射圈
交通基础设施,是民生幸福建设与共享发展的又一重要阵地。
截至2020年底,珠三角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00公里,基本形成以广州为中心,2小时通达大湾区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以口岸为节点,多方式、多通道的跨界交通体系。
俯瞰珠江三角洲平原,这里车水马龙,货轮如转,机场成群,以广州为交通枢纽的珠三角,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2020年,日均车流量达65万辆,年通过车次达2.37亿辆的广深高速,成为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客流量超1亿人次,日均到发量为31.9万人次的广州南站,是全国客流量最大高铁站。完成粮食吞吐量3455万吨,广州港完成内贸集装箱1445万标箱,位居中国第一。全年运输旅客4377万人次,白云机场客流量问鼎全球第一。这对于提升群众出行便利与生活品质,是重大的利好。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交通路网进一步延伸,将香港、澳门拉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经济圈。这让珠三角民生共享的辐射圈进一步扩大。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开通运营,一批跨城、跨江、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2020年,横跨珠江两岸的公路桥就有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珠江黄埔大桥和港珠澳大桥,在建的有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正在规划狮子洋、莲花山两座跨江通道。届时,珠江口将有7条过江通道。
2021年3月,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获批,将与白云国际机场共建国际航空枢纽。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5+4骨干机场布局建设深入推进,珠三角将形成科学合理的差异化发展和互援补给的世界级机场群。
粤港澳规则对接共享湾区机遇
推进规则对接、加快要素流动,以此推动发展机遇的共享,也是珠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这是党中央对广东提出的新任务。
以广东自贸试验区为建设为抓手,珠三角合作平台拔地而起,规则对接势如破竹,要素流动日渐加快。
“十三五”期间,广东自贸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亿元,一批大湾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2020年,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国际金融岛等项目加快建设;在前海建成前海国际会议中心、深港基金小镇、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妈湾跨海通道工程顺利推进;横琴“澳门新街坊”民生项目开工建设,澳门莲花口岸搬迁至横琴,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启用,为大湾区合作带来新机遇。
以广东自贸区为平台,珠三角再度崛起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10项重大改革。营商环境、规则体系趋同,越来越多港澳企业、专业人才、青年群体选择来到珠三角安居乐业。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将有越来越多港澳青年走进珠三角,为大湾区发展与实现自己梦想不懈奋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机遇。
广州▶▶
人均教育、医疗资源全省最丰富
六大共享指标,广州除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寿命预期稍逊于深圳,在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每千人病床数、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均优于深圳。
三年来,广州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2865人、2905人、3019人,远远高于上海、北京、苏州和重庆。据《2020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30.71万人,同比增加15万人。广州也是医疗大市。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广东共有10家医院进入全国综合百强名单,9家位于广州。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蝉联华南第一。
惠州▶▶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最快
在六大共享发展指标中,惠州在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值表现突出。其中,在“十三五”期间,惠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8061.4元增长至39745.4元,年均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速7.1%,居全省第一,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比广东省高1.5个百分点。
东莞▶▶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
在六大共享发展指标中,东莞在三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值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方面表现突出。三年来,东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分别为58.24%、59.16%、61.32%,居万亿级样本城市第一。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东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052元,仅次于深圳、广州。东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827元,居全省第一。
中山▶▶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省最小
中山共享发展一大亮点,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1.53逐年缩小到2020年的1.45,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小。数据显示,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5712元,增长到2020年的52754元,突破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7254元,增长到2020年的54737元,累计增长4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4405元,增长到2020年的37633元,累计增长54.2%。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共享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从共享发展的六大指标中,对比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南方城市智库一方面看到珠三角各地市的努力与成绩,同时也看到珠三角各地市的短板与近忧。整体上看,珠三角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分布、路网密度、每万人在校学生数量,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一些传统的优势指标,与长三角经济体量相近的城市,优势在逐年缩小。
借助市场之手 补公共服务之缺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南方城市智库发现,在共享发展指标中,一些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成绩显著,也有部分发展较快,经济体量较高的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短板仍较突出。
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必须推动共享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化领先和开放水平高的优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借市场之手弥补公共服务之缺,将医疗、教育中的一部分需求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更高质量经济发展 更高水平民生投入
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在珠三角发展格局中经济体量不大,但在共享板块表现不俗。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平均寿命预期等二级指标,位居调研样本城市前列,为珠三角推进共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常住人口增加、佛山与东莞都将迈入“超大城市”行列。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也给这莞佛带来更多挑战,需要在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每万人在校学生学位、每千人病床数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投入,更大的财政支出,要求更稳健的经济发展。
民生和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维,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支点。改善民生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重要的增长点、动力源。珠三角城市要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促进更高水平的民生投入。以更高水平的民生投入,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并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共享,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加强互联互通 促进大湾区要素流动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珠三角城市在关注自身共享发展过程中,更要深刻领会各自在粤港澳大湾区格局中的方位、使命与担当,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立足广东“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城市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海,要深入推进广东自贸区建设,用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新平台,以更大力度推进珠三角在共享发展板块走在前列。
【采写】朱紫强 吴欣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