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变革|2021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报告·绿色发展篇

南方+

banner.jpg“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第一人口大省,广东也是能源消耗大省,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之下,率先实现绿色发展,有条件也有基础,却依然任重道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珠三角地区过去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也曾深刻体会到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如今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下,珠三角的目标不单是做经济的“单打冠军”,更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比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项全能”。  

碧海蓝天、青山绿树掩映之下,绿意勃发的珠三角,为我国这片经济最活跃的热土抹上清新的“珠三角蓝”……近年来,珠三角不仅经济加快向上突破,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也显现成效,建成我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全国提供了绿色示范样本。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绿色发展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如何让绿色成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通过选取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PM2.5平均浓度、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5个二级指标,对全国24个样本城市的绿色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9市的绿色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多项生态环境指标领先京津冀、长三角城市,但珠三角内部各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个别城市部分指标仍低于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  

banner.jpg

banner.jpg

森林、公园绿地被誉为“绿色财富”“绿色福利”。看一个区域的发展质量和成色,除了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环境是否宜居、生态是否优良,是很多人在进行城市选择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经济活跃、人口密集的发达地区来说,要保持优质的生态环境更为不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也对珠三角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研究发现,在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指标方面,珠三角城市总体上领先京津冀和长三角,在绿色生态宜居上有一定优势。  

banner.jpg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8市超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越大,说明市民可接近、可享受的公园绿地越多,绿色生活圈更加优质。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禀赋和较高的生态治理水平,在珠三角城市,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四季见花,基本已成常态。市民出行“转角遇到美”,人人可共享“绿色福利”。这种“小确幸”在数据上得到印证。  

在24个样本城市中,珠三角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几乎全面领先,前6名均来自珠三角。其中,广州、珠海、江门排名前三,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超过20平方米。点、线、面、环有机结合的绿化生态景观体系,使得它们成为“公园之城”。  

数据显示,广州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0年的11.87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23.35平方米;珠海从2010年的13.7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22.04平方米;江门从2010年的11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20.16平方米,实现较大幅增加,相当于从“一间卧室”变成“一个客厅”。  

排在第4至6名的分别是肇庆(19.94平方米)、东莞(19.83平方米)、佛山(19.21平方米),超过19平方米,均处于较高水平,是上海(8.6平方米)的两倍多,是苏州(12.37平方米)、金华(12.25平方米)的1.5倍以上。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珠三角9市中有8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仅中山(14.22平方米)低于全国均值。惠州(16.79平方米)、深圳(15平方米)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13平方米)。从侧面显示,这几个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森林覆盖率  

肇庆超七成、惠州逾六成  

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反映一个城市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的实际水平,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珠三角乃至所有样本城市中,肇庆是唯一森林覆盖率超过七成的城市,达70.83%。有着大湾区天然“绿肺”美誉的肇庆,近年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等绿色资源的保护,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构筑起大湾区绿色生态屏障。  

在珠三角9市,森林覆盖率排在第二的是惠州(61.61%),超过六成。近年来,惠州大力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且全市所有森林公园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让市民共享“森林绿”。  

受地理环境、自然禀赋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各城市的森林“家底”也有较大差异,森林覆盖率参差不齐,肇庆超七成、惠州超六成,在24个样本城市中属于高水平。江门、广州、深圳达到或接近四成,东莞、珠海超过三成,中山超过两成,都低于全省均值(58.66%)。佛山仅约两成,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04%)。  

banner.jpg

可喜的是,珠三角9市已全部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4月,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通过验收,正式成为我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51.73%,主要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达45.95%。“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成为珠三角很多城市诗意栖居的生动写照。  

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珠三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上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为全国绿色发展提供了珠三角的宝贵经验。珠三角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二者是可以实现兼得的。  

banner.jpg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蓝天白云是市民对一个区域空气质量好坏的最直观感受。  

从数据来看,珠三角的空气质量总体上优于长三角、京津冀。2020年1—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3.5%,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2%,而珠三角9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2.9%。  

重点城市空气质量  

前20名珠三角占6席  

具体到各个城市,珠三角的“好空气”也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通报,2020年1—12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中珠三角占6席,入选数量在三大城市群中遥遥领先。其中,深圳、惠州更是跻身全国十佳,分别排在第6位、第9位,珠海第11位、中山第14位、肇庆市第15位、东莞第20位。而在珠三角之外的其他15个样本城市中,仅台州上榜,排在第12位。  

而2020年1—12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改善幅度排名前20位中,珠三角更是占了7席,并包揽前4位。分别是肇庆市(第1位)、东莞市(第2位)、佛山市(第3位)、中山市(第4位),珠海市和广州市并列第14位,惠州市第20位。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珠三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前4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96.4%)、深圳(95.4%)、惠州(93.4%)、肇庆(92.4%),均超过九成。

空气质量是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也是宜居程度的体现。这说明珠三角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很注重生态环保,城市宜居度普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来看,在24个样本城市,惠州高居第一,达97.8%。惠州虽然大力发展石化产业,但仍然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足见其环保治理的决心。  

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泉州、肇庆、深圳均达到或超过97.0%。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作为2万亿级经济体量的城市,仍实现空气质量领先,体现其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鲜明。  

在24个样本城市中,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九成的有13个,其中珠三角占了8个。珠三角9市仅江门低于九成,为88.0%,排在第14位。  

PM2.5浓度总体下降  

深圳连续3年珠三角最低  

除了优良天数比例,PM2.5(细颗粒物)浓度也是反映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细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数据显示,珠三角的PM2.5浓度总体低于京津冀和长三角。2020年1—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35微克/立方米。珠三角9市则仅为21微克/立方米,优于欧盟标准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25微克/立方米)。  

从24个样本城市来看,珠三角城市也实现领跑。2020年,深圳、珠海并列第一,PM2.5月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惠州、中山并列第二,为20微克/立方米。即便是2020年珠三角PM2.5浓度最高的东莞(24微克/立方米),放在24个样本城市中也能排到中上游。  

banner.jpg

从全国、全省来看,珠三角的PM2.5浓度也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珠三角的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微克/立方米),也比全省平均水平(22微克/立方米)稍低。这说明珠三角的空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从珠三角内部来看,2018年—2020年,深圳的PM2.5月平均浓度连续3年在9市中最低。  

生态环境部的通报显示,2021年1—11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中,珠三角占据5席,分别是深圳市(第8位)、珠海市(第9位)、惠州市(第10位)、中山市(第13位)、肇庆市(第17位)。  

banner.jpg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节能降耗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单位GDP能耗体现一个城市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透过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这一指标,可以看出一个节能降耗的力度和成效。  

中山深圳降耗领跑珠三角  

在24个样本城市中,2020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最高的是北京,下降9.18%;排在第二的是上海,下降6.64%。排在第3至第6位的分别是中山(下降6.22%)、深圳(下降5.54%)、佛山(下降5.26%)。这三个城市的降耗指标领跑珠三角。  

同为2万亿级城市,在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的指标上,广州的下降幅度(下降4.23%)不及北京、上海和深圳,但高于重庆(下降3.88%)。  

此外,2020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东莞(下降2.91%)、肇庆(下降2.63%)、江门(下降2.51%)的下降幅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下降1.16%)。珠三角9市中,仅珠海(下降0.44%)、惠州(增长2.28%)2个城市的降幅低于全省均值。  

从2019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来看,珠三角下降幅度位居前4名的分别为:佛山(下降4.90%)、东莞(下降4.46%)、广州(下降3.86%)、深圳(下降3.54%)。而2018年下降幅度前4名分别为:肇庆(下降6.90%)、东莞(下降5.55%)、佛山(下降5.20%)、江门(下降4.89%)。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东莞也是用能大市,能耗降幅连续居于珠三角前列,凸显绿色转型力度较大。  

banner.jpg

原料用能“松绑”绿色石化迎利好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17年—2020年惠州连续4年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不单在珠三角,在所有样本城市也都是唯一增长的城市。这主要因为惠州是能源大市,近年来石化大项目接连上马,石化产业快速发展,石化产品产出量增长较快。  

而长期以来,石化领域的原料用能都是纳入全部能源消费的统计中。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意味着,落实精细化统计后,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能耗控制将实现“松绑”,石化项目所需能耗指标将大幅下降,其碳排放的压力有望得以减轻。这对惠州以及广东来说都将是重大利好,将有助于清洁能源产业、绿色石化产业等发展。  

banner.jpg

banner.jpg

肇庆▶▶  

筑牢大湾区绿色生态屏障  

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土地面积最大、森林面积最大的城市,是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多项绿色指标排在珠三角前列。  

2020年,肇庆森林覆盖率高达70.83%,位居珠三角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3%,位居珠三角第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4平方米,排在珠三角第四。  

近年来,肇庆不断推进生态重点工程,绿色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累计达173个,累计建设绿道达907.31公里。  

与此同时,肇庆不断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生态核心竞争力,把生  

态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大力推动“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效益。 

深圳▶▶  

生态质量与经济质量齐头并进  

2020年空气质量在168个重点城市排第6位,PM2.5浓度在珠三角最低,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排珠三角第二,GDP总量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纵观深圳的发展指标,可谓生态质量与经济质量齐头并进。  

多年来,深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资源空间趋紧、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等“大城市病”问题。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树立“绿色政绩观”,在全国率先开展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任期生态审计试点,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当前,随着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加快朝着“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迈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东莞▶▶  

万亿城市加快绿色转型  

2020空气质量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在第20位;过去五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5%,万元GDP用水量降低36.6%……即将迈向万亿GDP的东莞,绿色发展显现新成效。  

过去,提到东莞,人们很容易想到“世界工厂”,也容易联想到“散小乱污”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东莞曾经面临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治理的难题,生态环境也一度让人忧心。  

如今,随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力进行生态治理,东莞逐步恢复好山好水好空气,2020年空气改善幅度排在168个重点城市第2位,2020年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3.32%、改善幅度居全国第3位。  

环境的改善,也让越来越多鸟类在东莞栖息。自然生态与工业文明交相辉映的背后,是东莞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已建成森林公园20个、湿地公园23个、自然保护区6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越来越多高端项目和高层次人才落户。  

江门▶▶  

经济“中等生”的生态样本  

从绿色发展指标来看,江门在珠三角虽不是特别突出,但比较平衡协调,基本都处于中上游。2020年,江门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16平方米,位居珠三角第三,在24个样本城市中也排第三;森林覆盖率44.62%,在珠三角9市中仅次于肇庆、惠州,也排在第三。  

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江门5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5万公顷,完成539条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建设。目前,江门已初步形成了“两屏两江一带三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全市森林面积达到42.93万公顷,建成各级各类公园1126个,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020年,江门空气质量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22位,比2019年上升8位。  

从经济指标来看,江门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经济总量在珠三角9市中排第7位,处于中下游水平。在继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江门未来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banner.jpg

探索GEP核算  

做大“绿色财富”  

绿色是一种资本,也是一种财富。追求绿色发展,不是不要GDP,而是要绿色的GDP,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既要绿色,又要发展,实际上就是做大做强“绿色财富”。  

通过多项指标对比可以发现,珠三角的绿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无论是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还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普遍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但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指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制度创新调整“指挥棒”倒逼绿色化  

“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对珠三角当好绿色示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产业加快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珠三角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能源能耗压力也更大。尤其是广东以占全国1.8%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8.93%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超过10%的GDP,人多、地少、经济体量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不可忽视。而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然走不通,就更需要珠三角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  

在这一时代命题下,珠三角如何交出一份更加亮眼的绿色答卷备受关注。而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被认为是一条重要路径。2021年3月,深圳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一个统领(GEP核算实施方案)、一项标准(GEP核算地方标准)、一套报表(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一个平台(GEP自动核算平台)。通过“1+3”GEP核算制度,可使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精确核算,以新的“指挥棒”倒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化这方面的制度创新,珠三角应当带头“吃螃蟹”。 

绿色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珠三角要在绿色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就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下,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同时,还要在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市场化交易等绿色发展法规政策体系上先行先试、不断发力,以改革创新释放和激发绿色发展的“绿动力”。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产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珠三角既要一手抓减污节能降碳协同治理,又要一手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把绿色化贯穿到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效益评价等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推动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不断培育壮大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使经济更加绿色化。  

近日,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省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其中还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珠三角地区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珠三角这个拥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地区来说,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既要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农业绿色发展,还要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并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采写】周欢

banner.jpg


编辑 李志颖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