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成就,也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经济、文化水平、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父母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会一直影响孩子,提升子女在接受教育、就业、职场等竞争中的优势。 (人民视觉/图)
全文共188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是父母。撇开智商、性格这些源于基因,不能改变,也无可抱怨的因素。父母的成就,也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经济、文化水平、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父母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会一直影响孩子,提升子女在接受教育、就业、职场等竞争中的优势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刘远举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一名博士“虎爸”逼着一双还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儿女学习高数、文言文,甚至谩骂、体罚子女。妻子向法院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经调查后作出裁决:禁止虎爸对子女以及相关近亲属实施家庭暴力。
高学历父母,往往对子女的成绩有更高的期待。这些家长以为自己高智商、高学历,配偶也是高学历,一代更比一代强。在这种高期待之下,他们加大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投资,奥数、各种鸡娃。但高智商的父母未必生出高智商的子女。当这些高学历家长发现,孩子学习起来并不轻松,不如其他小朋友,也不如自己小时候,很多高学历的家长心态就会失衡。
更有另一些“鸡娃”(即激娃,又有给娃打鸡血之意)的父母,年纪在三十多到四十多之间,正处于一个人职场上的黄金期,但他们放弃了自我奋斗,上班混日子,下班回家,看电视、刷手机,却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美其名曰: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将来。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往往还会跟上一句“以后我们就靠你了”。
“鸡娃”的故事很多,而最新出现的版本是“鸡爹”。
有人讲了这样一个事儿,之前带的一个实习生,1999年出生的男孩,说他的理想就是做富二代。他每个月给他父亲写家书,信中勉励父亲好好努力、上进、升职、赚钱。他写的家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问候安康;二、观察到父亲最近有些躺平,很不应该;三、肯定父亲的努力,并表示如果再加把劲,明天会更好。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段子,但我却觉得,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很多“鸡娃”的父母,应该读懂的一则现代寓言。
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是父母。撇开智商、性格这些源于基因,不能改变,也无可抱怨的因素。父母的成就,也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经济、文化水平、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父母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会一直影响孩子,提升子女在接受教育、就业、职场等竞争中的优势。这种现象被称为家庭资本的代际传递效应。
如果这种传递涉及公权力,当然是不公平,应该禁止的。但一家私企的老板,推荐自己的子女去另一家大的私企;或者一位父亲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位知名人士写推荐信,这是合理的。有调查表明,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这说明,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也不均等。显然,只有更努力的家长,才能传递给孩子更好的家庭社会资本。
当下的社会焦虑之一,就是担心孩子会阶层滑落,这也是“鸡娃”的理由。不过,阶层的实质是指父母能传递给子女的家庭社会资本,这些东西,无需考上一个好大学才能继承。一个年薪100万的程序员,整日埋头电脑,他可以给孩子上补习班,以后也能留给孩子房子,但却难以在孩子需要找工作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推荐。相反,一个律师、会计师、医生,即便孩子读了一个并不算太好的大学,也可能有更多机会为孩子找到一个体面的职业。现在很多家长“鸡娃”的理由是,担心孩子会阶层滑落,不过,在担心之前,不如先给孩子一个阶层。
从效率上说,“鸡爹”的收益,甚至远远大于“鸡娃”。所谓“鸡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高考独木桥,毋庸讳言,这条道路能走多远,往往受限于孩子的天资。
相比之下,家长所处的当下,更占时代优势。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批人获得了阶层跃升。再往后,房地产的迅速增长让不少敢于投资的人获得了财富。最新时代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最新的财富神话。在这数次经济与技术的上升大潮中,很多人依靠自我奋斗,即便没有成为巨头,也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迁。
改革红利、房地产红利、互联网红利,一波一波地过去。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红利会越来越小。在GDP年增长12%的时代,付出1分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在现在,经济增速6%的年代,要付出5分努力;而20年后,当你的孩子长大,身处GDP增速4%的时代,可能要付出10分的努力才能得到。
所以,“鸡爹”的效率往往大于“鸡娃”。
家长鸡自己,不仅能有直接的回报,同时也能给孩子积累代际资本,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所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实际上,这位望父成龙的孩子自己也很努力。所以,“鸡爹”,其实是言传身教,父子相互促进、相互鼓励的良好家庭教育,以及这种氛围之下的代际资本传递。对于那位心态失衡的博士父亲而言,当他明白了这些道理,他就不会去“鸡娃”,而是“鸡自己”。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