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炬开发区东利路105号,一座高6层的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新厂房正拔地而起。明年,这里将建成集智能生产厂房、全自动立体仓库、研发实验室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医疗健康产业园。“康晟生物”“新诺科技”等众多落地中山发展多年的企业,也相继在这片产业热土启动增资扩产,“老树发新枝”的景象引人注目。
前不久,中山掀起了一场“项目风暴”。火炬开发区、东凤、板芙等一批聚焦高精尖、高产值的智能化项目集体动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布局,展现出了“新芽扎根基”活力。
新、旧两股发展力量,成为了中山经济稳健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12月26日,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
如果说存量经济是滋养中山、推动经济中短期发展的基础,那么增量经济就是关系中山长远规划的“植树造林”工程。未来5年,只有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并举,中山才能把握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时”与“势”、“危”与“机”。
中山制造业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已经来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勒紧裤腰带
支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伊莱特作为中山传统企业和存量企业的典型代表,对家电产业转型问题深有感触。当前,东凤镇的家电企业同质化严重,亟须转型升级。不少企业也碰到了困惑和瓶颈。” 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广良坦言,几年前,伊莱特只是小家电工厂。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伊莱特启动了信息化改革,投建智能化工厂。
走进伊莱特电器智能家电制造基地,生产组装一台由数十上百个零件构成的家用电饭煲,用时仅17秒,这是伊莱特推动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智能化转型不仅让企业实现提质增效,更使之逐步转型为集制造研发、服务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家电制造服务商,拥有更强的市场抗压能力。
“十三五”时期,中山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6.2%。在中山传统制造业的金字塔上,已经走出格兰仕、TCL、奥马电器、联合光电等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先锋企业。像伊莱特一样“上云上平台”的工业企业有上千家。
然而,相对于中山庞大的工业企业数量,这些“先锋企业”仍属少数,推动中山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中小企业。在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开展数字化改造是一项正确的事,但他们面临着“资金投入难”“数据采集难”“成果转化难”等诸多问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中小企业转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改不动’背后的资金问题,以及企业‘不想改’背后的风险问题。”
中山制造业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已经来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今年11月,《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针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列出了五个方面共十二项支持措施。具体包括:往后每年将认定并奖励10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及车间;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建设,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供给资源;解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金融财政支持问题等。
这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山制造业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已经来临。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数字经济工作极端重要。即使财政再紧张,‘勒紧裤腰带’也要坚定不移大力支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植树造林
培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8月,《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提出要高起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在广东“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5个产业将中山定位为重点布局城市。
扎根中山多年的微电机龙头、A股上市公司大洋电机,早在几年前就布局了氢能源等新兴产业。大洋电机总经理鲁楚平在参加中山市企业家座谈会上建言,中山一方面要做好存量经济,另一方面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不做‘植树造林’的工作,十年、二十年后怎么能看到森林?中山要做好短、中、长期的谋划,需要耐心的、实际的、可持续的行动。”
相比于做优“存量产业”,布局培育新产业确实更显艰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要完成大规模腾挪,都需经历较长的周期,更注重地区产业链的完整性,比传统制造业落地难度更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要坚持规划先行,深入做好产业规划研究。要研究未来布局哪些方向、有哪些产业集群是可以做大做强。党委政府要提供针对性服务,扶持这些企业和产业做出规模、成为龙头。”郭文海曾表示。
作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中山火炬开发区率先明确了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今年12月,火炬开发区吹响了高质量发展十大平台建设号角,分别对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进行谋划,对5个低效工业集聚区进行升级改造。
这一“新”一“旧”,蕴含着火炬开发区对新空间、新业态的布局思考。
在产业布局的问题上,火炬开发区聚焦国家高新区主责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了两个底线:即不再新增与承接深圳高端产业方向不符的落后产业,以及与高新区发展定位不符合的产业;做强做大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都市农业服务业等产业。
中山制造业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已经来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向高手看齐
学习万亿级城市的“深功夫”
望远方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民营经济发达,虽是中山的固有优势。但经过40年多年的发展,中山制造业已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当前,与周边城市相比,中山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总量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有待优化。”郭文海认为,中山必须要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直面发展问题。
立足存量经济,中山现有的灯饰、家电等传统制造业该如何转型升级;立足增量经济,面向未来发展,中山应如何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新的增长极。这都是中山必须面对的课题。
向高手看齐,功夫在深处。
在做优做强存量方面,作为万亿级的制造业城市佛山,它的制造业转型发展路径值得中山借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佛山坚信服务好现有的企业就是最大的招商引资,于是提出“对标德国、对标欧洲”的方向,大力引进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小到大,从弱渐强,美的、海尔等一批传统家电制造业在佛山成长、深耕,通过增资扩产逐渐壮大成为产业“龙头”,更布局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撑起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脊梁。
在谋求增量方面,东莞集聚高端创新发展要素,引进大批创新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培育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的经验也值得中山学习。近年来,东莞与全国、全球的一流大学和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广东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在政府的有效规划及顶层设计下,东莞集聚高端人才、创新技术平台等优势要素,吸引了华为等国内三大手机制造商落户松山湖,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试验研究体系。在这过程中,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过去40年,珠三角发展靠的是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要素禀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如今,地区发展已经入了‘要素创造’阶段,政府此时要像‘投行专家’一样,借全国之力乃至全球之力,把高端人才、优势资源和优质要素吸引到本地来,助推地区产业往高端领域发展。”
面向未来,中山应着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发展,瞄准广东省提出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固本强基,在大湾区的产业版图中找到立足之本。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