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西樵山下,思想解放共识再次激扬

南方+ 记者

很多年以后,西樵市民站在充满现代化活力的西樵大街上,或许会想起2021年底的两个日子。12月22日、23日,西樵镇党委、政府先后面向33村(社区)和机关各办(局、所)干部发起大讨论活动,让“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缔造美好生活在西樵”呼声和共识在西樵山脚下响起。

正如至今很多西樵乃至南海人都记住了1980年的端午节,一场“半山扒龙船”活动在西樵山天湖上演。这不仅是一次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一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招商引资活动。随后几十年,西樵实现了经济腾飞。

几十年的发展,西樵将传统动能发挥到了极致。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原来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也触碰到了天花板。在发展的赛道上标兵远、追兵近,不甘人后的西樵要重整旗鼓,奋力赶超,这要每一位西樵人从思想观念革新开始转变。

听音湖环湖夜景。通讯员供图

1

当西樵市民怀念41年前那场“半山扒龙船”活动,大家更多怀念的是活动背后那份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以及由此开启的西樵辉煌历程。

西樵从来不缺辉煌的历史。自旧石器时代便有原始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樵山文化”也因此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及至明清时期名家毕至、冠盖云集,成就了西樵山“官山”的美名和“理学名山”的地位。

西樵镇城区航拍。通讯员供图

辉煌的历史从来不是西樵的包袱。从农耕文明奋进到工业文明,西樵人继续书写辉煌。“千户万机亿米布”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樵人引为自豪的生动写照:镇内纺织作坊多达2000多家,几乎每家每户都靠摇着纺车过上了好日子。到20世纪90年代初,西樵成为全国最大的化纤布匹市场。

第一个获得广东省科技厅命名的专业镇、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广东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广东省专业镇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双提升"示范专业镇……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西樵在工业化时期将传统动能发挥到极致。但辉煌之下,隐忧也陆续显现。

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南海区自2009年以来持续推动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以纺织、陶瓷起家的西樵,传统产业至今占据工业总产值较大的比重,挤占了大量土地资源、交通能源、环境容量。文旅和传统产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难以支撑西樵产业转型、城市扩容提质等后继发展。

发展后劲不足,导致近10年来西樵与南海东中部镇街的差距日益拉大,南海西部兄弟镇在某些经济指标上也逐渐超越了西樵。

在大讨论活动中,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用“五个反差”概括了西樵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是曾经一枝独秀与目前群雄并起、西樵新旧动能转换不畅的反差;

二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旅游、纺织等西樵优势行业在当前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的反差;

三是目前村(社区)集体经济和村民分红低,与西樵曾经的经济发展辉煌形成反差;

四是部分河涌污染严重、部分村(社区)脏乱差,与西樵“两山两江”以及听音湖优美的环境形成反差;

五是面对困难存在等靠要和“躺平”思想,与西樵半山扒龙舟、敢想敢干的改革精神形成反差。

樵韵碧道。通讯员供图

换挡变速,续写辉煌;区域竞赛,加速赶超。当前的西樵已经到了下定决心、拿出勇气、做出改变的关键时刻。

1

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

在今年8月召开的西樵镇第七次党代会上,新一届西樵镇党委提出“空间再造、产业重塑,缔造美好生活在西樵”的工作主线。西樵发出了“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的先声。

新的发展形势下,思路、理念之变带来路径、方式之变。对此,西樵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国欣在大讨论活动上指出,西樵不但要记住厚重辉煌的历史,也要通过思想再解放,把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出来;而改革再出发关键是要找准发展新路径,西樵的发展路径就是“空间再造、产业重塑”。

西樵山和万亩桑基鱼塘。通讯员供图

看到自身短板,面对区域挑战,西樵早早行动起来,紧紧围绕工作主线破困局、开新局。

12月1日,一场事关未来发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在西樵山脚举行,这是推进“空间再造”的一次重磅宣言。西樵决心到2022年完成2500亩村级工业园攻坚拆除任务,2023年完成1500亩拆旧复垦,破解土地开发碎片化问题和土地收益均衡化问题。

在具体工作部署中,西樵将重点推进山南产业社区、新田智造新城、联创智慧产业园三大千亩连片村改“工改工”项目,听音湖拓展区、河岗纺织产业转型示范区两大产业转型引领项目,太平、大岸、儒溪三大示范村居项目,以点带面,实现全域土地大整治、大腾挪。

三大片区村改项目进入大攻坚,力争2022年6月全面完成“应改尽改”“应拆尽拆”;听音湖拓展区1036.91亩征地工作圆满完成,仅用时40天;成功攻下儒溪村接近400亩产业用地……西樵用高效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展现了破局发展的决心,也为新一轮发展率先腾出了空间载体。

与之同步的是“产业重塑”。在新产业赛道上,西樵精准定位大健康产业,目前在谈有多个意向落地项目;在传统产业赛道上,西樵全面启动印染行业整治工作,纺织印染行业转型提升工作同步推进;在特色文旅产业上,一批重磅项目正在策划推进,“后疫情时期”西樵文旅产业正在积蓄新动能,即将迎来新爆发。

推动文旅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西樵加快以产业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高标准建设成为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南海西部区域中心,绘画“美好生活在西樵”的诗意工笔画。

1

思想力要靠行动力来转化,而行动力的体现始终要靠人。

大讨论活动中,干部消极“躺平”、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引起与会领导干部的关注和热议;有代表发言表示,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力、号召力欠缺,基层党组织书记威望不足,谋划不远等问题也制约着西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如何让干部队伍重拾“半山扒龙船”的改革精神,重燃干事创业的激情,考验着西樵的基层治理能力。在市、区刚完成对今后五年发展布局后,一系列工作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加快落实推进。而在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前,南海还进行了一轮力度颇大的区镇换届人事调整,要干一番大事业,西樵也需要凝聚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针对干部队伍建设,李毅佳首先提出对村(社区)“两委”干部尤其是村(社区)党委书记三点要求:一是要有自我变革的勇气,敢想敢干,跳出舒适区;二是要有统筹谋划的底气,走到群众中去,摸清村情民情;三是要有攻坚克难的硬气,直面困难,干一件、成一件,在群众中建立威望,展现团队的昂扬斗志士气。

在机关专场大讨论活动中,李毅佳则要求西樵党政机关干部要做好一流营商环境的加法,靠前主动贴心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要做好机关协同工作的等法,多方合力、多想办法、协调联动,加快西樵赶超步伐;要针对一些繁文缛节、条条框框做好减法,避免为干事干部加码设限。

12月22日、23日,西樵镇党委、政府先后面向33村(社区)和机关各办(局、所)干部发起大讨论活动。李均良摄

一个个明确要求,是谆谆勉励,也是殷殷寄望,目的让干部队伍紧紧围绕“空间再造、产业重塑,缔造美好生活在西樵”的工作主线,凝聚强大共识,拿出过硬的执行力,将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高效转化为西樵发展的新成果。

干部队伍团结好,干群关系才能团结好。在近期简村超千亩征地过程中,征地方案取得了91.41%的高同意率,仅用40天便完成征地工作。高效、高同意率的背后,新一届西樵镇委、镇政府与简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同心协力,凝聚起广泛共识,展现出西樵速度和力度,致力满足西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1年前,改革精神在锣鼓喧天声中,在西樵的半山腰上激扬;41年后,“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缔造美好生活在西樵”呼声和共识在西樵山脚下响起。从山脚到山顶,路更长了,艰难险阻更多。但无论如何,一旦出发,终将抵达。

【南方日报记者】林洛峰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