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屯村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是河源保存最为完好的20多个古村落之一。
鸟瞰下屯村。
该村依山傍水,地势呈北高南低,周边山脉走向“蜿蜒南行,起裙褶,岭盘旋屈矗起,走马冈顿跌,起伏转入塘肚,挺峙高嶂直至厦围北境,陡起金水嶂,壮耸拔插起云霄”。
马池塘屋。
据下屯村阮氏族谱记载,下屯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始祖阮丁泰挈眷由闽至广东省惠州府河源城,又由城移居义合下屯乡,阮氏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另一传说,一位姓阮的将军战败后逃亡于此,发现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实属易守难攻之地,便定居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现全村95%以上的人为阮姓。
万和屋。
下屯村是阮啸仙的故里,阮啸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人。村内迄今存留着14座清代客家围屋古民居,总建筑面积达4.53万平方米,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桥、古树等独特景观。其中,14座古民居包括:大塘面屋、九重门屋、万和屋、老屋、马池塘屋、河头屋、义房屋、荷树园屋、赤岭屋、大新屋、义昌屋、安弟屋、楼屋、对面岭屋。古民居整体雕梁画栋保存完好,建筑内有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古物件、精美的壁画和木雕,属于典型的客家院落式民居。此外,村中还有2栋民国碉楼及3口古井。
下屯村民国碉楼,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下屯客家古民居建筑风格凸显特有的客家文化,其一表现在建筑布局体现宗族之间和谐相处的客家文化。下屯村客家古民居建有中轴线,居住的房间围绕礼制对称摆设,相互之间可以照顾和联系。其二是古民居建设使用过程中体现“公益精神”。如,阮氏庆胜公建好了万和堂和庆胜围这两座大宅,献给祖父南煊公,让只要是祖父的子孙都可以居住、继承,让有血缘关系的族人共同享用。这是一种奉献精神,这种通过祖先认同,奉献他们的财富、时间、精力等,用于更大群体的团结,用于公益事业和公共空间的建设。
马池塘屋斗门壁画。
延伸阅读
大塘面围屋木雕抬梁。
大塘面围屋简介
大塘面围屋(现称“啸仙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三堂四横一后杠屋布局。周边附带有4栋独具特色的单体小型碉楼,有较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围屋内小径交织、绿荫密布、房舍井然,至今还居住着几户人家。围屋前有一个半月形的大池塘,波光涟涟。目前,已修复的啸仙故居仅约为原围屋的1/2,占地面积3558平方米。祠堂内陈列了阮啸仙生前参加革命活动和主持苏区审计的一些珍贵史料,保存了阮啸仙生前用过的部分物品。通过文物、照片、声像等方式,集中展示了阮啸仙的爱国思想及革命事迹,大力弘扬廉政文化。
九重门屋。
九重门屋简介
九重门屋由阮宗周出资,并要求仲子阮阳监建于清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属典型客家风格的围屋结构,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下屯村现存面积最大的围屋。九重门的屋名与其内在构造有关系,在九重门屋内,因为其正面有九个门、九个石巷一字排开,其独特的构造被人们称为九重门屋。在九重门的左边后面有一个半圆形设计的建筑,有土楼半圆围之感;右边则是一个横排式建筑,似乎又夹杂着客家人的建造风格。这一圆一直,形成了建筑上特有的曲线和直线融洽的美感。
万和屋中厅木雕。
万和屋简介
万和屋由阮南煊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建筑整体为典型的客家围屋风格,朝向为西北方向。外墙材料主要用青砖、夯土和石块,各建筑单体都为一层硬山坡屋顶形式。建筑大门用锅耳墙形式,门头有壁画和细致的雕刻,建筑内部有具有本地特色的木窗。建筑围墙和建筑的山墙部分采用马头墙形式,在当地建筑中有一定典型性。
万和屋。
万和屋属于客家围屋典型的茶壶式建筑,有后堂、中堂、前堂,内厅左右两侧各有厢房。厅内及楼外的围墙、左右的小门、屋梁上有雕刻精美的木雕,整体布局协调统一、实用而且美观,是下屯14栋古民居中保存最完整的围屋。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看来,下屯村的古建筑里,万和屋在建筑艺术上更具风格,艺术价值高,建筑装饰也很精美。其建筑造型体现了主人开放兼容的心态。马头墙和锅耳墙本身属于两个不同地方建筑文化的特征,马头墙是江西、安徽、黄山一带的产物;锅耳墙是广府建筑里的产物,珠三角比较多。窗棂上的算盘图案、地砖的古钱币图案,都与经济有关,说明房子的主人从商。
啸先书院。
啸仙书院简介
啸仙书院由阮啸仙祖父始建于清代末期,总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二堂二杠横屋组成三进院落四合院式民居,具有典型的河源地区客家古民居特色。啸仙书院的房屋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总面阔15.3米,总进深37米,占地面积566平方米。书院内有前中后3个厅(后厅较大,长15.3米、宽约6米)及15间房屋、4个天井,天井左右两边各有一条32米的直通走廊。书院周边有小径贯通、绿树成荫、花池连片。书院前面有一约800平方米的方形广场、前左侧有一约600平方米的池塘。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将“洪亨书屋”修缮后,作为阮啸仙革命先烈的主要纪念场所。2009年起,阮啸仙出生的大塘面围屋经修缮后作为“啸仙故居”对外开放,“洪亨书屋”则由当地重新登记文物名称改为“啸仙书屋”。2017年,定名为“啸仙书院”。
老屋。
老屋简介
老屋由阮宗周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属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建筑,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是下屯村现存围屋中历史最久的。阮氏总宗祠也位于该屋整栋建筑的正中央。
马池塘屋木雕。
马池塘屋简介
马池塘屋由阮陶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即公元1749年),属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马池塘屋侧门壁画与书法颇可观,画有花鸟,两旁对联嵌了王维与米芾的字号,显示出当时主人的艺术趣味。
河头屋。
河头屋简介
河头屋建筑整体为典型的客家围屋风格,朝向为西南方向,外墙材料主要用青砖、夯土和石块。各建筑单体都为一层硬山坡屋顶形式,建筑大门用锅耳墙形式,门头有壁画和细致的雕刻,建筑内部有具有本地特色的木窗。建筑作为现在村民的祠堂,最里面供奉着祖先的牌位。
【全媒体记者】黄敏立
【通讯员】蓝天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