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园村位于惠州市惠城区北部,建村400多年,是目前惠城区古建筑保留最多的古村落,有7处为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流传着“跑马圈地,滴墨成围”的建村典故。长期以来,居于东江沿岸的墨园村民以种植水稻、果树为生,村民收入不高,大量外出,昔日古村衰败破旧。
在中央提出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墨园村结合广东省生态古村落的自身情况,引入社会企业,发展出“七彩党建”模式,把乡村自治、文化传承、道德建设融为一体,昔日古村重焕生机。如今的墨园村先后获评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卫生村、惠州市宜居示范村、惠州市文明村镇、惠州市十大最美乡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旅游名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日走进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探寻古村“更新”的“秘密”,感受社会企业的进驻和“七彩党建”模式如何助墨园村“破茧”,如何在这一方3.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使墨园村再焕活力,迎来蝶变。
引入社会企业,实现党建“破茧”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引进企业进驻乡村时,墨园村没有单纯停留在产业发展层面的村企合作模式上,而是同时着力文化振兴和乡村善治。墨园村的构想是选择一家以营地教育作为经营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社会企业(简称“墨园里营地”),进而实现“促进古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构想的落地需要实际的方法方案。村干部向记者介绍,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他们以社会企业为平台,村党组织联动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携手开展党建工作,以此实现党建“破茧”,构建党建新局面。
此外,墨园村还引外来党支部入驻乡村,与其共同开展党建工作。墨园村党组织一方面通过建立党群联席会议、修订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等方式,将“四议两公开”的决策程序制度化,以确保村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确保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意图贯彻乡村治理全过程;另一方面,他们也鼓励社会组织把党支部设在村里,联合社会力量,为村民群众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走进墨园村,便可见惠州市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设点在其中。惠州市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和墨园里营地、村党组织齐心合力,携手合作,开展针对村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探访与服务。村干部称,这样做把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仅提升了乡村凝聚力,还得以引领乡村善治。
墨园村还积极团结民众力量,织就“党员+志愿者”网络,与上级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经验共享,使乡村治理有序有爱开展。墨园村党总支充分发挥社会企业“重视人的潜能”的作用,通过实施“党建+志愿者服务”模式,不仅组织村内所有党员开展传统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而且联动社会组织的党员,带领前来游学的青少年和村内的妇女儿童,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美丽乡村环保活动、孤寡老人探望活动、农耕文化导赏和传统节日的文娱活动等。村里的乡亲们对记者说,志愿服务拉近了村民间的距离,以前,他们只是听过“打造邻里守望、有情有爱的和睦乡村局面”的宣传,现在,他们真正实现了邻里和睦、有情有爱。
以人民为中心,开展“七彩党建”
墨园村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400多年“耕读”传统也为墨园村开展崇德促善、以人为本的党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何进一步强化墨园村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强化阵地建设,切实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墨园村的答案是在依托横沥镇党委“四季”党建方案的基础上,整合原有党建活动内容,联动驻村党组织力量,具体打造“七彩党建”工程,用“七彩党建”来凝聚党员群众智慧,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增强支部生机与活力。
村干部向记者介绍“七彩党建”工程的具体举措,包括:
“红色”:党建阵地夯实工程。墨园村党总支充分领会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领导班子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夯实党建阵地。在理论上定期采取集中学习、外出参观、农村党建等方式开展知识培训,在实践上带头参加村容村貌整治、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重点难点要点工作。
“橙色”:历史传承工程。墨园村有着厚实的文化底蕴,例如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举办的“上元清谯”“古井抢水”民俗活动就被列为惠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墨园村党总支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墨园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整地记录下墨园村发展的历史面貌,与驻村团队一起制定了古建筑传承与保护村约,并结合墨园里营地,在村里培训了十多位历史文化宣讲师,为外出游子、外来游客等宣传墨园传统历史文化。同时,他们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一名村干部说:“这样的形式能够更亲近自然地展现中国精神,增强村民们的文化自信,确保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黄色”:健康服务工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墨园村党总支始终把健康促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提高村民健康素质为出发点,全力营造健康、优美、和谐的人群生活。记者了解到,他们所开展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完善村集体空间,打造休闲娱乐广场;定期组织村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健康讲堂,开展健康宣传,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等。
“绿色”:清洁家园工程。个人的健康要抓牢,人居的环境也要跟上。墨园村党总支发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工作,由党员志愿者带头开展清洁活动,加大村民参与力度。村“两委”干部定时进行巡查,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发现问题便及时督促整改,长此以往不断提升村民环保服务能力,净化卫生环境。
“青色”:青春拓展工程。祖国的花朵需要精心呵护,墨园村党总支结合团委、妇联等部门,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守护幼苗(留守儿童)、青少年拓展等公益活动100余场。据悉,目前墨园村正与共建单位联合开展儿童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青少年安全防护知识讲座等。每年寒暑假,他们更是联合墨园里友爱党支部免费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各式拓展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为他们献上组织的关怀。同时,他们也没有忘了村里待业的青年,定期为村里待业青年提供技能培训。村干部向记者介绍,这一举措实乃“一举多得”,不仅帮助待业青年重返工作岗位,更能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蓝色”:素质提升工程。墨园村党总支坚持“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定期开展党课教育,提倡“互动式”学习,积极为广大党员搭建相互交流思想、探讨工作的平台。据了解,通过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敦促理论学习的加强,党员思想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墨园村党总支也致力于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养,通过扎实推进丰富多彩的爱国教育活动,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爱国、爱党、爱农村的新村民。墨园村更是通过开展多类型的教育培训,邀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进行教学,村民们不再是过去只能依仗朴素经验耕种的旧农人,已然被培育成为懂技术、懂农业、懂管理的新农人。
“紫色”:居家养老工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墨园村也没有忘记老人们。墨园村党总支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为契机,围绕老年需求,联合社工组织,针对老年人设计特色志愿者服务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同时联合共建党组织,积极开展健康义诊、关怀慰问等活动。此外,墨园村党总支还在村里设立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人理事会。走进老年活动中心,可以见到老人们正在其乐融融地下棋、喝茶、谈笑,一股尊老助残的优良风气正在村中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覆盖面广的养老体系也在村中全面铺开。
村企携手助力,旧乡村展风采
墨园村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村干部带领记者一边游村一边指着乡野田间向记者展示:在特色农产品种植上,墨园村依托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发展大米、番石榴、西瓜等特色种植产业,2018年就荣获过广东省十佳最美农田;在历史文化资源上,墨园村传承墨园文化,以大夫第、老书室、古井、围门楼等历史建筑为突破口,对村内古渡口、古树庄园、其他古民居等遗存进行有效保护和修复,结合特色建筑建立农耕文化展览室,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更打造了节日旅游项目与民俗体验特色餐饮等,发展乡风观光、乡野休闲、研学体验、乡居度假。
如今,随着乡村治理模式翻开新的篇章,墨园村充分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入社会企业,推动企业参与墨园村的发展过程。2019年10月,墨园村与墨园里营地合作,结合现有资源历史建筑陈宅,建立特色农博馆、民宿。同时,墨园里营地开展研学、劳动等课程设计,提供古村活化与营造、农产品销售,地道的古村体验与精致的营地服务。企业通过文旅结合方式以研学教育基地模式对外运营,同时也活化了墨园古村内在资源,丰富了村内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为墨园村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参与墨园乡村振兴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企业还与村委会一起,举办美食节、乡村振兴活动、党建活动等主题活动,另外还面向村民提供导赏员升级培育、儿童安全教育、妇联项目等服务,赋能于村民,并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带动乡村主体的成长。
村企携手,既活化了古村内在资源,又促进了乡村发展活力。据悉,迄今为止,墨园村已有10余位妇女成为乡村导赏员,5名青年回村创业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墨园农家米、西瓜、番石榴等农产品借助墨园文旅名片已致供不应求,万余平方米古建筑得到翻新和改造。墨园村通过开放的视野、务实的精神、合作的理念,激活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人才资源等,真正“让乡村成为一个有梦想的地方”逐步变为现实。
【记者】欧阳胜勇
【实习生】常源 卢霞 蓝昭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