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于12月19日8时30分开始投票,当日9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前往位于高主教书院的票站投票。 (南方日报驻港记者 朱洪波/图)
全文共7837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吃了午饭后,退休导游张凤再次出来拉票,“我没有特别拉大家投某个候选人,就是想让大家站出来。不要躺平,而是为香港未来投一票。”
2021年香港立法会通过了46项政府法案,一举突破往年的纪录。看到立法会从乱到治,梁君彦感到由衷高兴。“以前有人恶意阻碍,例如一个财政预算案,最高的时候需要两百多个小时才可以做完,而我们最近一次只用了十五个小时就可以做完。”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驻港记者 毛淑杰
责任编辑|姚忆江
位于香港岛西选区的高主教书院投票站,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走入票场,时间是2021年12月19日上午9时许。在国内外媒体的聚光灯下,她面戴防疫口罩,将一张白色选票投入蓝色票箱。
这是完善选举制度之后,香港特区首次举行的立法会换届选举。2019年“修例风波”至今,香港经历了不平凡的两年,种种细节中可窥见世态人心。(详见本报2019年8月29日头版报道《动荡期的香港心情》)
在随后的致辞中,林郑月娥表示,投票不仅是履行公民责任,也是为完善选举制度,以及香港的未来,投下充满信心的一票。
1
“为港为己投一票”
2021年12月19日一大早,香港地铁天后站就迎来人流量小高峰。
这一日,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正式开启,香港特区各界代表人士在不同选区带头投出选票。同时,为方便市民外出,全港包括港铁、多家专营巴士及电车在内的多条交通线路发出通知,投票当日可以免费搭车。
港铁天后站位于香港铜锣湾东部商住区,邻近维多利亚公园、铜锣湾天后庙、美食街、学校以及酒店。适逢延期多时的香港工展会近日开幕,附近人流量巨大,成为各个候选人的票站必争之地。
出站口外的大小街道上一路可以看到,各个候选人的竞选“战旗”插满了路边围栏。“请投××一票”“选情告急”的拜票词隔空交错,通过扩音器一遍遍送入往来行人的耳朵。穿着红马甲的各团体支持者们,守候在人流密集的路口,热情发放竞选传单。连疾驰往来的红色的士,车身上也印着“为投票,企出嚟”的标语。
志愿者郑雅祖籍福建,上世纪90年代来到香港工作,迄今已在港生活二十多年。过去一个多月,她和社团乡亲们义务排班,轮流到各大街站为支持的候选人拉票。用她的话说,12月19日投票日到了“冲刺时刻”。
郑雅说,19日的排班从早上6点半持续到晚上10点半,每人3-6个小时,“全天候作战”。说到为什么支持这位候选人,郑雅说:“他的地区工作确实做得很好。另外他也是福建仔,总归有亲切感。”
下午4时许,天后站附近的皇仁书院投票点,香港市民吴先生为支持的候选人投出了一票。他说,自己从铜锣湾商圈免费乘电车到票站。在他看来,这次投票门口有阿Sir站岗,秩序很好,“跟往常比速度很快”。
“我也是打工的嘛,所以就投给为打工仔说话的人。”吴先生从事贸易行业,是一名坐办公室的打工族。
晚上8点半,香港九龙西奥海城油麻地票站,退休导游张凤还在附近巴士站热心地拉票。
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女孩子迎面走来问路,张凤先问对方:“你们投票了吗?”女孩子们有点儿意外,不过看着这位慈祥的老阿姨,还是老实回答“投了”。张凤欣慰不已,连夸她们“乖”“做得好”,专程指引她们走到下一个路口。
“我刚才数了一下,差不多每分钟都有一个人进去。”张凤为自己的“拉票”成绩骄傲。在她的热心推荐下,奥海城居民区的保安、街市里卖肉的一对夫妻也被说服去投票。
当日上午,张凤就在附近票站投出了自己的选票。“递上身份证,平板电脑上自动显示选民资料。拿到选票后,选出一个候选人投入票箱即可。一两分钟就可以搞定,过程非常快。”
吃了午饭后,张凤再次出来拉票,“我没有特别拉大家投某个候选人,就是想让大家站出来。不要躺平,而是为香港未来投一票。”
在志愿者中,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伯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到自己的诉求,“有工开、有粮出、有屋住、有医生看就可以了。我们基层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老伯退休前是一名建筑工人,他明白很多问题非一朝一夕能解决,但他希望他支持的候选人能够争取向前推动。
说到前立法会,他立马摆摆手:“成日拉布,连开会都开唔到,点样做事?”
2
“这里曾是热厨房”
“拉布”一词英文为Filibuster,常见于西方议会政治,常代指在议会故意发表冗长演说,用以拖延、阻碍议案表决等。回归以来,香港特区立法会也不时发生“拉布”个案,但起初并不多见。
2012年起,“拉布战”在立法会开始盛行,作为时任立法会主席的曾钰成,亲眼目睹了拉布烽烟的蔓延。
2012年5月,香港特区立法会审议《2012年立法会(修订)条例草案》时,遭遇多名议员反对,随后上演了该机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冗长辩论。
曾钰成在《主席八年》一书中记录了这场漫长的“对垒”——时间长达109小时,占用了5个星期的立法会会议,前后足足一个月,其间暂停会议传召议员60次,两次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流会……
同年5月16日,因为双方分歧巨大,迟迟“剪布”失败,曾钰成不得不在办公室度过了65岁生日。当被同僚问到生日许了什么愿望时,他说“希望所有议员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曾钰成曾连任香港特区立法会第四、五届主席。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很长一段时间里,立法会里不能够理性地议事。议事厅里面一团混乱,有些人不单是肆意辱骂其他议员、官员,甚至扔东西。
作为一个在香港立法机关任职十多年的“老人家”,他对近年来立法会的混乱感到“痛心”,他不由惋惜道:“我们立法机关怎么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2016年10月12日,香港特区第六届立法会举行首日会议,七十名议员宣誓就任,并选出新一届主席。
“当年我当上立法会主席的第一天,就知道未来四年他们不会让我有好日子过。事实证明,确实是没有好日子。”2021年12月10日,梁君彦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坦言。
在立法会工作这几年,梁君彦颇有压力。他曾在受访中说,在香港第一难做的是特首,第二难做的就是立法会主席。
在他的任期内,“拉布战”愈演愈烈,诸多有利于民生、业界的议案遭遇阻力。比如,审议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时发生“抢手机”事件;只是希望尊重国歌的《国歌法》也遭到“泼臭水”阻拦;部分议员不断“拉布”,试图把财政预算案拖垮等等。
面对立法会里的反对力量,梁君彦觉得就像面临一个没有底线的挑战,因为他们不惜任何方式去瘫痪正常的机构运作,“以前的香港立法会是一个‘热厨房’(意指困难境地),令许多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望而却步。”
3
“落实爱国者治港”
“爱国者治港”一直是港人治港的原则之一。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提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
1990年3月28日,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姬鹏飞对基本法(草案)及相关文件作出说明。
其中明确提出,香港特区的政治体制要符合“一国两制”的原则,要从香港的法律地位和实际情况出发,以保障香港的稳定繁荣为目的。此外,“既保持原政治体制中行之有效的部分,又要循序渐进地逐步发展适合香港情况的民主制度”。
然而,在2016年10月举行的立法会新议员宣誓仪式上,曾发生一起风波。
当选议员既是政治人物,也是公众人物。这一漠视历史的行为,无疑伤害了民族情感。时任立法会秘书长陈维安当场拒绝监誓。事后,许多立法会成员群情激愤,不仅要求当事人在重新宣誓前公开道歉,还在后续重新宣誓仪式上集体离场,触发“流会”。
同年10月19日,香港立法会大楼外聚集起抗议人群,他们手中高举白底黑字的标语,上写着:“誓词辱华,言行可耻”“强烈谴责,侮辱国家”。
对于香港立法会过去数年乱象,反对派认为是“港式民主”。不过,香港律政司前司长梁爱诗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不会称反对派的人士为‘民主人士’。我相信民主始终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好,如果反对派只会去捣乱,他们不可以被称为民主人士,制度也不可以被称作民主制度。”梁爱诗说。
梁爱诗认为,依照基本法中香港的政治体制设计,行政和立法应该是“互相配合相互制衡”。但是,反对派阻止立法会的运作,试图瘫痪政府,导致这一功能无法实现。
“新问题出现,要用新的措施去处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行政和立法权不可以落在损害香港利益、破坏国家利益的人手里。”梁爱诗说。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认为,民主应该纳入基本法框架内。应该从特区宪制秩序下来看待民主。“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允许分裂国家,颠覆政府。”
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势在必行。
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确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的原则。
2021年香港立法会通过了46项政府法案,一举突破往年的纪录。看到立法会从乱到治,梁君彦感到由衷高兴。“以前有人恶意阻碍,例如一个财政预算案,最高的时候需要两百多个小时才可以做完,而我们最近一次只用了十五个小时就可以做完。”
2021年12月19日,香港特区选举管理委员会主席冯骅(右二)打开票箱。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投票于19日约23时顺利结束。(南方日报驻港记者 朱洪波/图)
4
“反思国民身份与教育”
郑雅在香港生活多年,儿子已上中学。对于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几件小事让她印象深刻。
2019年7月1日,大批暴徒冲击香港特区立法会大楼。一些人撬起地面砖块,或者手拿铁枝和警察对抗。当时郑雅儿子正上五年级,学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平日里深受学生和家长尊敬。然而,他跟学生讲述此事时,却将暴徒的行为解释为“因为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要保护自己”。
听到儿子讲述学校经历后,郑雅非常生气。找来一段长达30分钟的现场录像给孩子看,“我想告诉他,这些人冲击栏杆的行为是违法的,是挑衅行为,警察制止他们是在履行职责。”
儿子升初中时,郑雅跟一位熟悉的学校老师咨询选校问题。当时郑雅选了一所有名的“爱国中学”,这位老师听后轻轻说了一句,“这个学校可能有政治立场,不知道你会不会介意”。
“虽然对方也没有说什么,但是让人一下子感觉到他们的立场。”郑雅说。
在香港二十多年来,郑雅身边原本聚拢了一帮由同事、学生家长、爱好者一起组成的朋友圈,“周末爬山、郊游,一起分享育娃经验”。然而因为“政治立场”问题,她的亲密朋友圈出现了裂痕,一大波朋友渐行渐远。
“2014年一次,2019年一次。说老实话,我真的很珍惜他们,可就是因为立场问题,大家关系就疏远了。”郑雅说。
离开政坛之后,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还有另一个身份——香港培侨中学校监。说到培侨,校监曾钰成言语间颇为自豪:“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说,他们的爱国意识、民族观念是会比较强的,这是事实。”
2021年12月4日,培侨中学刚刚迎来75年校庆。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参加校庆活动,并在致辞中强调,“国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学习宗旨之一,学校担当重要的角色。”她称赞道,“在这方面,培侨既是先驱,也是典范。”
在培侨,除了通过历史、语文等教学科目,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外,每逢国庆日、与国家民族有关的重大纪念日,校园里也会举行庆祝或教育活动。
2021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4周年。上午8时起,香港培侨中学举行了名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悼念活动。学校奏国歌、升国旗,全体师生默哀,纪念遇难同胞。作为小学部的培侨书院则选播沙画呈现屠杀情景,配以幸存者录音的视频。
不过,曾钰成也坦言,培侨在香港不是一个最典型的学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培侨中学就升起了五星红旗,这在当时香港的学校里是极少数。因为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在港英管治时期受到排挤和打压,生源受限、资金不足。该校第二任校长杜伯奎先生因“莫须有”罪名被递解出境,也与培侨中学实行爱国教育有关。
香港近年来诸多社会运动中,年轻人的诸多言行,也引起了各界人士对香港教育的反思。“尤其是在2014年到2019年,这几年里香港一些青少年的表现,我们的确要认真去反省,回归以来,我们在教育上面哪些地方做得不足。”曾钰成说。
对于部分香港年轻人国家认同感薄弱,曾钰成认为有多方面的因素。
他表示,一直以来给香港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印象就是,“民主”“普选”很重要。但在发展民主的同时,“怎样保证爱国者治港,港人对国家有哪些义务”很少提。“只讲民主,不讲爱国;只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极少讲义务;只强调两制差别,少说一国共性。那你想,年轻人怎样去建立国民身份的意识呢?”曾钰成说。
据公开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在2021年8月向全港学校发出通告,全年安排13场次的爱国活动,以加强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
“现在,特区政府和大多数学校都开始重视国家安全教育,发布了很多指引和课程框架,但是具体的教材还是比较缺乏的。一下子就很有效地进行(不现实),还需要很多时间。”曾钰成说。
12月20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里,工作人员正陆续分类和点算选票。(南方日报驻港记者 朱洪波/图)
5
“埋下的雷”
走在香港街头,随处可以看到欧式风格的建筑、英文直译的路标和招牌、肤色各异的人种。
社区公寓里,为老人及身体残障人士提供看护服务的东南亚面孔;中环商业街上,西装革履的白人商务人士和背包客往来穿梭;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处,肩扛手提大小行李的中东家庭……
诸多“华洋交错”的细节,无不提醒着来客:这里不仅仅是中国华南的一个大型城市,也是一座丰富又复杂的国际都会。
回归之前,香港有长达150多年的殖民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英开始就香港回归问题开展谈判。英方最初抛出“主权换治权”理论,但被中方视为不可讨论的原则性问题,坚决拒绝。
在火药味浓厚的拉锯战谈判中,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走出人民大会堂时,不慎摔倒。这一画面成为大时代下的小插曲,一度为坊间津津乐道。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今年59岁的何君尧曾亲历回归。“当时整个世界都在惊讶:一个地方的政权可以一夜之间改变,可以由英国国旗变为中国国旗,不需要发出一粒子弹,没有任何人命的损失”。
然而,平静的交接气氛下,依然有暗流涌动。
曾在香港中国旅行社工作的张凤记得,1997年6月30日的回归之夜,普通话优异的她被指派接待内地赴港的重要嘉宾。当晚,在带领嘉宾们离开时,她看到一大群人在道路上举旗抗议。不过,随后多名警员搬来大号音响,播放起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一时间有效盖住了抗议者的声浪。
何君尧认为,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后,港英殖民政府在香港推行诸多改革。一方面,有些政策利于改善香港居民生活,享受权利和自由,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政治“地雷”。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粤语歌曲、粤语电影兴盛一时,具有香港特色的本土文化和本土意识初具雏形。人们开始以香港身份而自豪,而不是动乱时局下的临时避难所。
“所以这是对手的厉害之处。在2019年的社会运动中,‘香港人’这个词经常被提到,这不是偶然的。但我们要明白,香港这几年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埋藏了很多‘地雷’。”
近年来,围绕着争普选、争民主等议题,香港发生多起大规模社会运动,极端论调也如幽灵般闪现,折射出各方复杂势力对香港管治权的争夺。
2012年香港特首选举前夕,港区前人大代表吴康民在《东方日报》撰写评论称,即使英国当局迫于北京坚持而不得不退让,终于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后,仍有人不死心,或明或暗坚持独立的治权,把治权凌驾于主权之上。他指出:“这些人仍在台上,仍然有影响力。”
2015年1月,香港时任特首梁振英发布施政报告。他在报告引言中点名批评港大学生会官方刊物《学苑》,直斥有关文章并非单纯学术研究,而是“主张香港独立”的言论,值得警惕。
三个月后,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在网上发文“一针见血”地指出,香港政治中的“本土化”已成为政治图腾,甚至演变成自闭与法西斯的行径,最后诉诸街头暴力。
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并在数月后升级为旷日持久的社会动乱。同年7月1日晚,在香港回归22周年纪念日,大批暴徒攻入立法会大楼,他们用黑色喷漆在墙上写下港独意味浓厚的口号,并将英属香港旗帜张挂于主席台。
“香港的深层次问题不是一个两个,比如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问题,经济转型问题。归根结底,是香港管治权要落到哪种政治力量手里的问题,这个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树欲静而风不止’。”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全国港澳研究会创会会长陈佐洱先生在公开受访时表示。
12月19日晚,香港市民有序进入皇仁书院票站投票。(南方日报驻港记者 朱洪波/图)
6
新议员来到立法会
依据完善后的选举制度,新一届香港特区立法会由90名议员组成,其中包括选举委员会选举的议员40人、功能团体选举的议员30人和分区直接选举的议员20人。
前立法会议员何君尧也参加了竞选,只是由地区直选界别转战选委会界别。备选期内,何君尧参加了五十多场竞选活动。虽然日程忙碌而充实,但每每面对镜头,他一直精神不错。
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选举委员会界别里有51个候选人均为香港行业精英,用他的话说,“出类拔萃、经验丰富”。和之前地区直选时感受不同,何君尧觉得,此次候选人辩论“斯文且理智,互相尊重”,“虽然政纲大同小异,但大家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把香港发展好”。
12月20日凌晨,香港特区立法会换届选举公布结果,何君尧获得席位,成功连任。经过了一夜鏖战,何君尧并无一丝疲态。他手捧鲜花,半遮面的白色口罩掩饰不住笑意。
“我相信未来立法会很有效率。这个是必然的。一年做足四年工作,四年做足十六年工作。”
功能界别的30个议席中,最受媒体关注的候选人之一当属霍启刚。12月20日凌晨,他以195票击败29票的对手,当选功能组别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议员。
当日凌晨投票结果公布后,一直陪伴在现场的妻子郭晶晶上台祝贺,并送上一束造型别致的“菜花”——杏鲍菇、花菜做主花,豇豆条做枝蔓。同一日,霍启刚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回顾48日竞选历程,特别感激太太郭晶晶的支持。
2021年12月21日适逢冬至,霍启刚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笑称,“蔬菜花”比鲜花更环保,过冬还可以吃上。
说到自己的“政纲”时,霍启刚称,当前内地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香港特区政府也要做好文化发展的规划,不是单纯看一年举办多少场演唱会、运动比赛,而是要更注重全香港体育和文化发展的质量。
他认为文化和体育的普及,也需要不同界别议员的合作,包括教育界、科技创新界等等,把“可能性”做大,“未来的工作任重道远”。
在香港特区立法会三个选举领域中,地区直选无疑是最“辛苦”的。
为候选人拉票的“街站”往往设在马路边、地铁口、街心广场或者天桥下。候选人们经常要直接面对选民,在嘈杂的闹市声、弥漫的汽车尾气里,陈述政纲。而且,完善选举制度之后,分区直接选举的席位只有20人,较往年竞争性更大。
投票日前一天,新界西南3号候选人陈颖欣到达葵涌街口拉票。陈颖欣今年31岁,是个“90后”。她穿着标志性的红色运动衫,脚踩运动鞋,在一众老资格候选人中格外年轻。面对记者的镜头,她特意提出不能脱掉口罩,“这是公共场合,我们这样的公众人物要给市民做表率。”
2021年3月,陈颖欣曾线上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次会议,并做了约90秒的发言。她以批评黑暴却遭辱骂攻击的香港企业家伍淑清女士为例,申明在香港实施国安法的必要性。陈颖欣认为,香港国安法恢复了香港的法治和秩序,更保护了香港的人权——一方面“黑暴消失了”,另一方面“我无需因为说出黑暴真相,而担心可能被黑衣人攻击”。
12月19日当天,陈颖欣继续奔走在各个选区拉票,从白天到深夜。最终,陈颖欣以62690票当选。她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承诺定会继续努力,怀着谦卑的心服务市民。”
投票结束后12个小时内,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90个议席在12月20日上午顺利产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会见记者时表示,“本次选举选务工作相当成功。”
她承诺,在2022年1月1日第七届立法会任期开始后,她与管治团队及全体公务员将会和新一届立法会合作,共同推动香港发展经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致力改善民生,建设香港。
(实习生孙玥、于戈对本文亦有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