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综艺去拍电影,在综艺里看电影”,这是近些年的迷惑现象之一。
演员们纷纷奔赴综艺去表演,经受各大导师点评,然后轮番PK晋级。去年口碑不佳,但热度满满的《演员请就位2》就是成功的例子。
今年,综艺圈不办演员节目了,而是盯上了一直在幕后的导演。上一次拍导演综艺的,还是11年前的《我要拍电影》。时隔11年,如今互联网的传播力与过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腾讯未播先火的《导演请指教》,则给我们提供了数个话题,首集就凭“毕志飞哭了”冲上热搜。尽管这个综艺遭受了“恶意剪辑”、“导师双标”、“偏离初衷”等等的差评,它依旧是今年最火的综艺之一。
没想到的是,临近年末,爱奇艺也整出一档导演综艺参与到内卷行列。
彼此在播映时间上的前后接壤,还是题材上的相似,很难让人不让人将两者比较,且看看网友们对这档新综艺的评论就知道。
“吊打隔壁组节目”似乎是不少赞美评论的套路。这种拉踩式的捧一踩一,在评论区屡见不鲜。
同时,在这一系列评论中,有一群人被观众盯上了。他们被质疑和嫌弃,然而我想说的是这群人其实才是这部综艺的灵魂。
你没猜错,就是影评人。
开拍吧
前有腾讯的《导演请指教》,后有爱奇艺的《开拍吧》。
前有王晶、郝蕾、陈祉希和方励助阵,后有陈凯歌、陈思诚、舒淇和刘震云。
《导演请指教》是由16位导演同台竞技PK,而《开拍吧》的导演只有6位。
《我要我们在一起》的沙漠,网大出身的胡国瀚,广告出身的彭宥纶,乍听名字好像对不上脸?
正常!除了想要转型当导演的王珞丹,《万万没想到》《沐浴之王》的易小星,其余几位确实不够知名。
易小星
需要特别一提的人,是郝杰。他是资历最深的一位,也是拍出过佳作的导演。
12年前,一部聚焦于中国农村光棍问题的《光棍儿》,让郝杰成为了电影界的新宠,随后的《美姐》让他得奖无数。
曾经的他,狂过,疯过,撒野过。
然而2015年一部商业转型之作《我的青春期》,让他输得一败涂地。所有曾经对其寄予厚望的人,都大呼失望。
他受伤了,沮丧了,也迷失了。
随后的他不停地修炼内功,一闭关就是6年。6年里,他变得谦和内敛起来,按他的说法,他被社会收拾了。
这一次归来,可以视为郝杰的重振旗鼓。
6位参赛导演,有无名者,有成名者,也有失意者。
参赛选手少了,流程却多了一环:剧本pitch。简而言之,就是多了游说投资人给自己砸钱的环节。在“还原电影行业生态”上,《开拍吧》确实更写实一些。毕竟大部分电影,很可能在拉投资的环节就胎死腹中。
虽然毫无意外,这6个人都会拿到投资(否则节目无法进行),但给观众看到他们如何做剧本pitch还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在场的影评人也少了。
跟《导演请指教》找来一堆影评人不同,《开拍吧》只找来8位。
桃桃林林、影志、电子骑士、西帕克、賽人、藤井树、图宾根木匠、罗罔极。
常混迹各种影视资讯的网友,想必对其中几位的名字略有耳闻,其中,賽人最厉害,厉害到可以同时穿梭于《导演请指教》和《开拍吧》两档节目。
演员有轧戏的说法,影评人这算是轧评?
从《乐队的夏天》开始,邀请KOL担任综艺节目的专业点评,被证明是一种很好使的手段。
异于常人的他们,特别能给节目来事。
还记得《乐队的夏天》那些乐评人吗?各种争议性言论频出,他们成功地给节目制造了话题之余,还能帮节目组吸收一波仇恨。
好几位口直心快的乐评人,直接被节目组公开处刑,引发了心疼乐手,对乐评人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表演者和评论人相爱相杀的戏份,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
乐评人吐槽水木年华油腻。
乐手吐槽乐评人应该换一批。
可谓是“礼尚往来”,戏剧冲突满满。这种省力省钱的套路,别的节目同样可以借鉴。
像《导演请指教》就做了个很好的示范,整个节目的重点不再是影片,而是点评环节。
影评人和导演撕。
和现场观众撕。
和现场的明星撕。
最后,同行间互相撕。
《导演请指教》上映时,影评人罗罔极就以一篇《看完这综艺,我不想当影评人》,大加批判参与节目的部分影评人丑陋,言辞犀利地称他们:“无时不在表达一种高高在上,和对'审美异己'的贬低与歧视。”
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月,他就出现在竞家的节目上。
在节目中批评《谁拿走了我的外卖》(易小星导演的作品),10分只给了3分。
这部短片讲述老板的饭盒被偷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员工,只能有样学样,根据菜色去偷别人外卖,重新拼出一份。
黑色幽默版《偷自行车的人》,曲折离奇,有喜感之余,还带点温情。在后续的观影会上,易小星的作品成了最受观众欢迎的一部。
可是部分影评人不买账,罗罔极批评这部短片不真实,微博中还补充道该片无道有术。
可真实是什么?
道和术分别指什么?
他没解释。这种似是而非,缺乏进一步阐释的语言,很难让人理解他的用意,甚至给人为黑而黑,故作高深的既视感。
最终,他的微博招来了大量谩骂,新的一波争执已经在戏外开始。罗罔极被反噬了,但他还是给节目制造了话题。
影评人,成了节目组授权的整活高手。不需要给他们下指示,他们自然会给节目来事。
比如《开拍吧》中,短片《谁拿了我的外卖》放映完后,影评人藤井树指出:“现在这个短片的呈现,让我觉得它很像小品式的作品,它可能不能被称之为电影。”
这直接给易小星整得云里雾里,在幕后采访中他略带怒气道:“谁说小品就不能是电影,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电影。”
面对王珞丹的处女作《陪聊》,影志打出了1分。
这部如同广播剧的短片,全片只有一个演员。絮絮叨叨的话语,是全片的主要内容。它的全部剧情就是主人公在听电话,充当“陪聊者”。
而结局告诉大家,其实世界早已到了末日,主人公是唯一的幸存者,根本不存在什么“陪聊”,那些都是别人遗言的录音。
以新人作品而言,可能有瑕疵,但还算是个有想法的故事。
只不过没想到的是影评人影志只给了1分。理由竟然是想用1分来激励新人导演,不要好高骛远。这番话直接惹怒了观众,弹幕中满篇的不解,甚至还有人让他滚出节目。
而面对郝杰的艺术短片《冯海的梦》,在场8位影评人,大部分人都给出了高分。可是在观影会上,他几乎是最少人看的。
哪怕观众看了,也直呼没看懂,感觉被影评人的评分给骗了。
节目开播没几期,影评人就成功制造了如此多的话题。
尽管《开拍吧》比起《导演请指教》影评人争吵的镜头少了很多,但依然无法掩盖他们为节目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还有被观众嫌弃。
与其说是两档节目有意这么做,不如说节目只是去顺应大众对影评人的看法。
《导演请指教》中批评现场观众
在这个谁都是评论家的时代,确实谁都没资格可以高人一等去教育别人。再加上行业内影评人收钱写推广的内幕,早已是行业共识,影评人权威受损,这不怪别人。
王晶在《圆桌派》中批评影评人
别误会,在此不是想跟风黑影评人。
无论哪一个行业,资本对从业者都是一种诱惑。大环境没法让影评人靠写作糊口,影评人只能挂靠在大的机构,最终吸收成为电影宣发的一部分,被千丝万缕的商业利益规训。
全职影评人要真正做到独立,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今影评人能出现在综艺节目上,一定程度已经帮补了生计。既然如此,影评人就应该坚守自己的标准,敢于“大放厥词”才对。
影评人更像是一个专业的司机,不管道路多崎岖,都能将电影的好与坏载到车上送达目的地。
就像《开拍吧》所言,影评人和导演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
历史上有太多默默无闻的电影,最终被影评人“拯救”。比如影史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当年首轮上映,全球票房才1600万美元,未能收回2500万美元预算,更不用说还要扣除宣传成本和影院商家分成。
但在影评人和硬核影迷不厌其烦地推荐下,本片的优秀慢慢被后来的观众意识到,至今,该片依旧是IMDb排名第一的电影。
好电影迟早会被观众发掘,影评人只是能早一步发现其中的闪光之处,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罢了。
当然,历史上影评人翻车的经历也不少,比如赛博朋克的经典神作《银翼杀手》上映时,面临口碑和票房双重打击。部分影评人批评其故事老套、节奏缓慢,甚至还有人批评这是一部“科幻色情片”。
直到几年之后,《银翼杀手》的剪辑版通过DVD的发售,才逐渐被更多的影评人“正视”和“正名”,最终被选入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史上最伟大50大科幻片。
《银翼杀手》剧照
影评人是个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群体,他们要做的就是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减少这种误判的情况发生。只有当他们肯捍卫高标准,才能让他们的身份区别于普通观众,这才能使他们获取其存在的价值。
《导演请指教》和《开拍吧》的意义之一,正是在于让影评人走到幕前,给自己的价值做证明和辩护。
迎合还是说真话,这是影评人坚守专业操守的体现。
沉冤得雪还是加深误解,这些都是影评人必须承受的风险。
细品一下姜文在圆桌派中说的那段话:
俗人是要往高处走的
别天天想着接地气
一时的欢呼可能只是短暂的小人得志,一时的不解也可能换来更长久的尊重。拍电影如此,写影评也是如此。
共通之处:永远都别低估别人。
撰文:海边的卡夫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