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12221”丨广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观察

南方杂志
+订阅

“12221”,一串数字高度浓缩了广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即推出“1”个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三年里,在这套先行先试模式的指导下,广东打造了多品类特色产品营销实战的成功案例。“粤字号”农产品红遍五湖四海,八方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传统农业迈向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展现了一幅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12221”市场体系(以下简称“12221”)为何而生,为什么行,要往何处去?值得深入解读。

01

“12221”的实效性是什么?

一切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必须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农业的普遍困境以农产品卖难滞销为外在表现。“12221”是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由市场端发力,以销售促生产的产业链提升行动。

对于农业农村部门的广大干部来说,“将市场挺在生产前面,生产与市场两手抓、两手硬”,是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方式的一次大变革。在广东的实践者看来,“12221”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通过工作过程的反复推导,认识得以逐步加深、不断提高。以结果导向来看,这套理念与做法三年时间留下了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政府与市场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2018年,徐闻菠萝与广东荔枝双双出现大面积滞销。徐闻县菠萝种植户有2万多,带动农民14.6万人;广东荔枝从业人员更是高达180万人。广东是工商业发达的经济大省,消费市场可观,依然不可避免地出现“果贱伤农”的情况。

2019年3月,“12221”工作组点对点邀请采购商到徐闻,召开菠萝产销对接大会。大会线上线下聚集成千采购商,还打通一批出口渠道,有效解决了当年菠萝销路问题。抓住销区采购商、产区经纪人两支队伍,组织全国各地超过13个省(区、市)的采购队伍,成立了采购商联盟。

广东徐闻县诺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陈如约生于菠萝世家,他说“菠萝滞销爱心求购不能长久;现在,农民可以主动对接‘12221’体系中的采购商。”组织成立采购商联盟的做法被其他水果产区学习和效仿。

政府负责做好产区的采购服务,比如为采购商提供免费住宿,以徐闻为例,年花百万元对应22亿元的菠萝销售额,助农增收的这笔支出在当地看来是“划算”的。

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柚子,广东六大水果种植广泛,从业者加起来超过500万人,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产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12221”集中精力打造六大水果品牌,是出于产业规模、渠道互通、平台共享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生产与销售 产区与销区

做农产品推介活动如何才能撬动销售?

解放思想还得措施跟上,最根本的是,要让产品在市场上有价值。“12221”的三个“2”是开拓市场、连接资源、促进销售的方法论。

第一个“2”是抓住两个市场:完善产区市场,拓展销区市场。产区市场要素包括供应、品质、服务、包装、冷链、物流;销区市场则包括采购、品牌、渠道、终端等。第二个“2”即完善“两支队伍”:组织销区采购商队伍、培养产区经纪人队伍,拉起两支队伍让产销互动更加紧密。第三个“2”即“采购商走进产地”“产品走进大市场”的两场活动,一方面引导采购商认识农产品,另一方面直接面向销区的B端与C端。

在实践中,很多产区立足核心销区玩出了“2”场活动“2+”高配。广东菠萝广场、荔枝广场、柚子邮轮推介会、荔枝全球品鉴等,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中原到东北渐次铺开。广东省农业对外经济与农民合作促进中心主任丘志勇表示,这两年在全国推介广东农产品达数十场。

体系的3个“2”中,有一个“2”很关键,就是培养采购商和经纪人2支队伍,通过他们之间的信息互通,再加上“1”个大数据引领,最终将信息反馈到产区,引导产区适价销售,调整品种结构,抓好品质管控,实现以质定价。

“12221”策划了一系列高举高打的品牌营销行动,广东六大水果轮番登陆央视,亮相广州塔,广东荔枝号南航专机起飞……品牌响彻云霄,刷新消费者对广东水果的价值认知,为“优品优价”提供底气。

02

“12221”的系统性如何?

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解决方案

广东农业农村部门跳出仅从生产端看农业的传统视角,提出构建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直面有产品无产业、有品种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等问题,由初始“堵漏式、救急式”的营销活动,到形成完整且相对成熟的全产业链提升体系。它从一个环节发力,拉动一串链条,形成一种模式,构建一套机制,动员起广泛的社会力量,助力农产品跨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推动现代农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局部与整体

环环相扣的一揽子目标如何实现?

“12221”只是一系列营销活动吗?显然不是。具体来看,该体系里有八项任务,这些看似并无重叠的工作,像齿轮一样啮合传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1”个大数据的传导,再通过三个“2”的落地,再到最后“1”组目标的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需求侧的信息以“赚钱效应”反馈到生产供给侧,形成有效共振,经济规律的作用贯穿始终。

解决农产品在流通中存在的“断链”“短链”,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21年《广东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中,大埔县、徐闻县、高州市、罗定市入选国家级试点县;南雄市、乐昌市、雷州市、德庆县入选省级试点县。

面对产业风口,“品种结构调整必须确保全产业平稳过渡,既要持续推进,也不能操之过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说,荔枝品种结构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低质品种”通过合理利用,依然能够实现“高质”之效,比如黑叶荔枝在鲜果市场缺乏竞争力,却是生产荔枝酒的优质原料。茂名市委常委王土瑞调研市场发现,农产品若以统货出售,价格很难上去,但分级筛选后就都是“好货”。

显然,广东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企业通力配合,其中重要基础在于产业信心的确立。只有产业趋势向好,才能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

平台与机制

庞大的社会化扶农助农机制如何形成?

“12221”持续推进的背后,有三种机制将工作延伸到农业农村系统以外,实现快速响应、广泛联动。这就是:应急机制、社会机制与组织机制,三种机制协同配合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三年实践中,“12221”经历过数次严苛考验。

2021年春受疫情影响,多地取消线下花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迅速启用“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在政府号召下,供应商、采购商、经销商、互联网平台、物流快递以及媒体机构纷纷加入,将花市和广东特色农产品集中搬到网上,打造市民掌上的年货节、农民指尖的大卖场。相关数据统计,平台在此期间累积产销对接近万次,销售额超30亿元。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12221”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农产品市场专班的组建。2019年初,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成徐闻菠萝专题调研组,这个被称为“市场工作专班”的团队,其成员来自政府农业农村系统、电商平台、媒体机构等。后来,专班形式逐渐成为推进“12221”的组织机制而沿用下来。

2021年9月29日,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健全政策保障和工作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地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主体作用,在队伍建设、资金保障、任务落实跟踪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保障措施,确保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有效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03

“12221”如何具有引领性?

在新发展格局下重构农业价值链

作为中国最基础的民生产业,传统农业如何与时代接轨,如何实现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现代农业实现联农带农的方向又在哪里?牢记着“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大嘱托的广东,正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去回答。

“12221”为什么好?其核心原因还是它对农业价值链重构的引领与推动作用,特别是它所代表的先进性与前沿性。

传统农业与数字农业

农业数字化如何落地,着力点在哪?

只有与新的生产力对接,传统农业才有出路。广东是数字农业起步较早的省份,2019年提出“三个创建”“八个培育”着力构建一批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探索构建“提效率、降成本、增体验”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数字农业高地。

农业数字化包括三个环节的内容,一是建立全产业链数据平台;二是广泛应用数字化营销;三是推进生产流程精准化、智能化、无人化。而“12221”的核心正是数字化。

据介绍,农产品流通大数据要突破三大痛点。一是重点在市场端发力,不只是关注产地这一端,要关注农产品市场端的价格走势。二是大小屏要结合,把固定的大数据变成移动端的大数据,方便手机查看。三是价格实时动态,价格信息每日更新。农产品大数据开发需要梯度发展,系统性集约化利用,需要高位统筹、多方参与、持续推进。

从2019年开始,徐闻县开展菠萝大数据平台建设,将生产、供应和销售信息上云,定期发布菠萝市场价格指数和采购商指数,洽谈全国水果批发市场档口客户10516个,分析2300个菠萝大宗采购商、4650个电商平台商家等情况,产区销区数据“两手抓”。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徐闻菠萝大数据系统帮助当地售出5万余吨菠萝,拉动销售额近1亿元。

徐闻菠萝大数据示范成功,荔枝、柑橘、柚子大数据紧随其后:5月20日,中国(广东)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上线;梅州大埔县5G+农业大数据服务项目入围“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11月11日,中国(德庆)贡柑大数据平台上线……

产业振兴与全面振兴

如何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乡村产业兴旺带来的是人才、资金、科技等优势资源要素的聚集,而这恰恰可以弥补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短板。

“12221”从挑战中诞生,在实践中丰富,于开放中发展,承担着以产业振兴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使命。“12221”市场体系改变过去“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强化生产、市场两端的作用,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的信号传导给生产端,实现生产和市场的动态平衡。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大多农户都种有荔枝,2021年荔枝季户均收入超过1万元。高州根子镇元坝村,家家户户种荔枝、制干果、酿蜂蜜,荔枝产业年产值2.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5.8万元。一栋栋拔地而起的“荔枝楼”,在向人们讲述着不变的市场规律:农产品市场有前景,产业各个链条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起来。

在国民消费开支中,食品是高频且固定的开支,城市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食品化就是广东农业农村部门调研市场需求后,明确“12221”升级的一大方向。广东省有关领导表示,“预制菜不只是一道菜,也不仅是一条产业链,它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据估计,当前国内预制菜年增长率将达到6%-10%,未来5至10年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10000亿元。从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到食品战略性产业集群,一头把握消费端,一头把关生产端,“12221”的最新目标,就是通过推进食品化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乡村“五大振兴”与农业“三大功能”,无不与城乡融合紧密相连。

站在现实维度回望,可以真正理解“12221”的意义。珠江一路蜿蜒曲折辐射四方,最终在广东境内注入南海。下游八个珠江入海口,恰好形成今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这个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源自云贵高原马雄山腰的两个洞口,两眼泉水潺潺而下,平静中蕴含了澎湃伟力。

记者丨黄帼蓉 张子煜 王猛 叶香玲 高永彬 马千里

策划丨麦倩明

统筹丨张蓓蕾 郭芳

编辑丨李卓华 李拉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