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养生】掌握好这几个养生小妙招,一起温暖过冬!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订阅

2021年12月21日,

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八。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冬至日,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天开始逐渐变长。

冬至三候

【第一候:蚯蚓结】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第二候:糜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冬主收藏,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而归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睡眠!

冬至节气的这十五天,正逢农历十一月,叫做“冬月”,也叫做“畅月”。

“畅”指万物冬藏沉睡,充实而不发动。这段时间,宜用每一个深沉而充实的睡眠,让身体厚积而薄发。因为到了腊月,万物被“骚扰”着准备闹春,便没有办法好好睡了。

俗话说,“睡要睡好冬至夜,玩要玩好夏至天”。冬至是一个大的节气交接点,我们可以从节气前一天就好好睡,细心呵护一阳的升起。古人在冬至时“至日闭关,商旅不行”,这就是古人对自身的呵护。而如今的我们难免要早出晚归,能做的唯有早点睡。

我们至少要保证亥时(21~23点)上床,子时(23~次日1点)深睡,这样阳气就能入阴,阴阳相合,从而用一刻千金的好睡眠补充气血。如果能连续三天“深睡饱眠”,身体就能平安地度过阴阳转换的时刻,也是身体向好的一次转机。

冬至宜养生,调护阳气为重中之重!

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阳气初生的时间。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为大吉之日。此时气候寒冷,人们活动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更利于蕴藏阳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这阴极阳至的时日里,正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冬至养生,以调护阳气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对慢性疾病患者及年老体弱者来说,大多阳气不足,脾肾亏虚,每于冬季气候寒冷之时,更易受外邪侵袭,使阳气更虚。

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白天慢慢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温补阳气的最好时机,所以古时冬至也喻意为新生命的开始,对慢性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意义。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阳气初生时,不适合用“大火猛攻”,运用脐灸和膏方“小火”温补阳气,是上乘之选!

“天人相应,冬病冬治”,补充阳气在脐灸!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任小红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冬治”的理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配合独特的温中健脾药粉,使脐灸温中补虚,理气散寒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黄帝内经》把人比作天地,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肚脐为神阙穴属任脉,任脉乃阴脉之海,与阳脉之海督脉相表里,故而,任督二脉其实代表了阴阳各半,而肚脐恰恰就是任督二脉的阴阳相交之处。也就是说,脐灸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通气血,调五脏,治病强身。冬至时节做脐灸,更是补充阳气的有效方法。

冬季进补,膏方少不了!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冬季进补,膏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既是保健的良方,又是治疗和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每年立冬到翌年的立春,是配制膏方调养治病的最佳时期。且膏方口感好、服用简单方便、疗效显著,无疑是冬季进补较好的方式。

亚健康的中年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等,不妨配制一方适合自己的膏方,按期服用。医院治未病科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类型及当下时节的气候特点,量体制膏,这样的膏方最贴合当下人们的体质状态,不仅能补养身体,还可以调理疾病,功效显著。

此外,医院治未病科推出的补肾强身膏,里面是由鹿角胶、盐杜仲、龟甲胶、阿胶等温补肾阴肾阳之品组成。组方配伍遵循中医学理论之“阴中求阳”,也就是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因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合大多体虚人群在冬季服用,以达到强腰、壮肾之效!

掌握好这些养生小妙招

一起温暖过冬!

文章来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