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她为社区矫正注入温暖

南方+

12月10日,黄埔区司法局开展区内首个“社区矫正中心开放日”活动。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黄埔区政法各单位领导人介绍黄埔区社区矫正中心的情况,她的讲解细致翔实,可以看出她对这里的一切运作都了然于心。这位讲解员是一名“85”后,她叫郑惠莹,是黄埔区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科副科长。

▲图中左一为郑惠莹

▲图中左一为郑惠莹

对社矫对象进行监管和教育帮扶、制定工作指引、拟写工作细则……郑惠莹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了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一扇窗口。

24小时待命

“工作忘我”已是习以为常

监管是社区矫正的一个重要工作模块。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查询社矫对象的定位,确认他们没有违规超出管辖区范围。这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也是郑惠莹在2019年刚加入这个科室的时候,负责的其中一项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社区矫正执法科面临疫情防控、新法实施、人员不足等多重考验。她主动担当,反复跟踪社区矫正对象身体情况、滞留外地情况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5+2”“白+黑”,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关键时期,24小时随时待命。她经常在下班后、节假日处理紧急任务;常常在哄孩子睡觉后又继续工作;高负荷运转下,她身体亮起红灯,为不影响工作,她到医院打完吊针又马上投入工作。疫情防控以来,她每天按时通报社区矫正防疫情况,680多天从不间断。至今,黄埔区司法局列管的社区矫正对象,无一疑似病例,无一确诊病例,更无一脱管漏管。

高强度的工作没有让郑惠莹产生怨言。她说:“当我在周末早上七八点接到工作电话的时候,其实司法所的同事比我更早接到社矫对象的电话,并且他们是已经过滤完才找到我的,相比之下他们的工作量更大,更辛苦。”

只要能为群众带来方便,帮助到群众,郑惠莹也会主动加班去为群众服务。曾经有一名对象,在监狱里身患重疾需要保外就医,郑惠莹所在科室则要负责接收这名对象。为了能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郑惠莹所在科室的人员在调查评估等手续上都加快了进度。

接收当天,郑惠莹与同事在医院等待到将近晚上九点,最后在医院办公室办理好全部接收手续。“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工作时间进行接收工作,但能帮这个对象争取到更多和亲属相处的时间,能让他尽快地在医院接受治疗,虽然加班到很晚,但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将心比心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

“身为公职人员,最重要的是为群众服务的心。因为我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所以我能够理解群众对我们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人民服务”不是郑惠莹的一句口号,而是她长期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去践行的职业理念。她也深信,只要用心去做,群众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远程会见是高墙内外亲人沟通联系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网络系统原因,经常会出现网络不稳定等问题,这就有可能导致远道而来的群众无法在预约当天与高墙内的亲人会见。

一次,因设备迁移,专用网络一直无法连通,而第二天远程会见已有预约。即使郑惠莹已经提前告知家属可能会见无法进行,并且也得到了谅解,但她仍不放弃,加班加点,不断调试,从区到省三级协调,终于在晚上10点多成功约定上级部门工程师次日上班前提前到区局帮忙调试。最终,家属成功会见。

及时与家属沟通、利用休息时间提早调试、积极与上级工程师协调对接……每一次远程会见工作,郑惠莹都会一丝不苟地紧盯跟进。

“这个工作甚至比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更让我紧张。因为当你见到群众来到这里却见不到亲人的失望神情,你会觉得很难过,会很想帮他们解决这个事情。有时候由于客观原因真的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会很诚恳地跟他们道歉。因为将心比心,换作是我,我也会生气、失望。”郑惠莹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以用心、诚恳和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态度,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化压力为动力

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和队伍不断发展

郑惠莹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她说,现在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怕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导致对一些工作的把控没有完全到位。”但这其实是现阶段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面临的普遍情况。

社区矫正工作在2010年开始试点,到如今整个广州市也仍处在探索完善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在2020年7月份实施,更注重对社矫对象的人性化管理,同时也对工作人员的执法和证据采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法实施,相应的配套规范和细则还有待逐步完善,在摸索阶段存在的一些不明确空间,无形中就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但对郑惠莹来说,这种压力也能转化为动力。为了让全区的社会矫正工作更平稳地进行,郑惠莹与同事定期更新工作指引,日常对司法所提出的工作问题进行答疑并提出工作提醒。每当上级发来征求意见通知,他们都认真对待,积极反映基层问题,为做好相关配套规范建言献策。

郑惠莹认为,要推动社区矫正和整个队伍的发展,自身也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我修养。因此,郑惠莹在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停下学习各种相关知识的脚步。

“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普通,把我该做的事情做好,得到群众正面的反馈,其实就有获得感,也是我做这份工作的社会价值。”

郑惠莹这句话道出了万千在一线兢兢业业服务群众的基层人员的心声,他们披星戴月,不为远方的赞赏,只为不负身边群众所托所盼。

【来源】平安黄埔

编辑 李志颖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