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五邑大学发展,暨大将选优配强新一轮帮扶人员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12月22日,记者从暨南大学(下称“暨大”)获悉,今年12月下旬,按照广东省新一轮高等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有关要求,暨大将结合五邑大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向沟通协调,选优配强新一轮帮扶工作人选。

2018年,广东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基于共同的“侨文化”特色,暨大与五邑大学“结对”。暨大先后分两批,派出包括教授李爱梅、聂振华、王鹏,副教授龙扬志、唐翀、杨仁桓、刘忠等7人组成教育帮扶工作队派驻五邑大学,自此展开了教育帮扶工作。

2021年3月26日,广东省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交流座谈会在五邑大学召开。

2021年3月26日,广东省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交流座谈会在五邑大学召开。

和教书育人要因材施教一样,两校“结对”也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为了更加精准地对接五邑大学发展需求,两校专家多次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核心任务,研究制定帮扶工作协议和具体实施方案。帮扶团队制定了聚焦“学科建设与学位点申报、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5个维度、16项清单式的详细方案,推动帮扶工作全面覆盖学校整体,项目清单成体系铺开。

2019年11月4日,暨大与五邑大学签署了共建“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共建、实验平台共享、科研协同合作、学科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至此,两校合作全面迈入稳步推进的攻坚阶段。

暨大与五邑大学,都有“侨”的特色。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建校背景,也为实现帮扶增添了特别的亲切感。紧扣这一点,帮扶团队注重在特色鲜明的侨文化上做文章,他们与五邑大学共同发力,致力于挖掘侨乡文化和涉侨学术的增长点,培育特色学科品牌。

暨南大学、五邑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仪式。

暨南大学、五邑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仪式。

目前,两校已在港澳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深度合作:2020年5月,签约协同建设省级重点学科“侨乡文化与遗产”;6月,共同申报并获批广东省文艺评论基地;12月,联合举办“国际移民与侨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7月,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承办“侨批中的党史”学术研讨会。

2020年12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联合科研与实践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五邑大学举行。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拓展到港澳台侨领域。

此外,以“项目共研”为路径,形成学科合力,汇聚创新人才,搭建育人平台,也是暨南大学对五邑大学实施教育帮扶的另一个重要思路。2021年5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的通知》,五邑大学正式列入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在帮扶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五邑大学向暨南大学申请划拨2至3个帮扶专项博士生指标,主要用于“药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重点发展学科;暨南大学专门启动实施“五邑大学导师遴选专项工作”,将18名教授聘为暨南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其中12名教授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涵盖药学、化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专业,为五邑大学未来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积蓄力量。

“用心融入、倾心帮扶,借力借势、同路同行。”暨大相关负责人说,侨校与侨乡亲如家人,双方将协同对接国家战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优势,以“侨”为“桥”,彼此扶持、再谱新篇。

【记者】马立敏 实习生 刘芷妤

【通讯员】苏运生 闫芳

编辑 彭奕菲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