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民政局“惠民空间”获评广东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十佳案例

南方+ 记者

破烂的泥土路铺上了青石板地砖,草坪树木变得规整起来,文体休闲设施变多了,居民有了户外活动的好去处:这是惠州市“惠民空间”微改造项目为麦迪新村小区带来的变化。

从2019年以来,惠州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主协商”思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对老旧小区原有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完善,打造一个兼具公益性、主题性、文化性、服务性、群众性的“惠民空间”,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路径。

日前,在省民政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开展的广东社会组织党建案例征集活动中,惠州市民政局“共筑‘惠民空间’,提升党建引领成效”案例获评“广东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十佳案例”。

撬动社会力量

今年将改造完成130个“惠民空间”

社区治理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惠民空间”微改造是惠州市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

从2019年开始,惠州市民政局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主协商”思路,引入公益资金资助,因地制宜对老旧小区原有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完善,打造一个兼具公益性、主题性、文化性、服务性、群众性的“惠民空间”,为社区搭建一个治理平台。同时,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开展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服务,建立熟人社区,减少居民之间矛盾,实现邻里和谐,达到社区治理目的。

“惠民空间”微改造坚持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每年微改造一批老旧小区。2019年,惠州市共建成麦迪新村和南面小区2个示范点,惠及居民9000多人;2020年,采取政府主导,市、县(区)联动的方式,全市共完成82个小区“惠民空间”微改造项目,惠及居民2.1万余人;2021年,全市继续推动小区微改造,年底前将完成130个“惠民空间”改造工作。

在“惠民空间”微改造过程中,惠州市民政局多措并举撬动社会力量,积极组织社会组织参与,解决改造资金筹措等问题。一方面,引入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由其资助和承担中心城区的项目改造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惠民空间”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公益慈善夜等活动,募集改造资金,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据统计,2019年新力公益基金会投入资金130余万元,资助并承担了2个“惠民空间”示范点改造;2020年惠州市社会组织总会投入200万元,并通过慈善夜活动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当年市级20个项目改造工作。

据悉,到2022年底,“惠民空间”微改造将造福更多符合条件、有需要的老旧小区。

打造党建品牌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路径

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惠民空间”微改造项目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尊重社区群众意见和基层首创精神,把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贯穿于小区改造和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依法有序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惠州市民政局将社区微改造的决定权交给居民,市社工协会党总支牵头组织党员社工实地调研,培育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据悉,市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市社工协会党总支发动10家社工机构、70多名资深社工参与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工作。同时,在项目申报、设计方案公示等环节充分听取群众建议、尊重群众意愿,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惠民空间”微改造真正体民情、适民意、解民需。

为了更好地搭建社区治理平台,惠州还通过党建引领的“三社联动”机制,进一步激发社区活力。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的作用。目前,麦地社区培育发展了麦迪广场舞队、麦地社区青少年足球队、“惠民空间”志愿服务队等1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并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此基础上,社工利用专业知识,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联动多方资源,推动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

此外,随着“惠民空间”微改造项目的推进,党群、干群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微改造工作体现了党员干部为群众谋幸福,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初心使命。自项目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自觉同小区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推动老旧小区微改造,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记者】于蕾

【通讯员】张佐腾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