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报告:全国七大流域水生态环境面临五方面问题

南方+ 记者

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报告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治水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制度、理念和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

报告称,虽然我国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报告指出,七大流域水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各有不同: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沿江水环境风险高,大型湖库富营养化加剧;黄河流域高耗水发展方式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生态环境脆弱;珠江流域城市水体防止返黑返臭压力大,中游重金属污染风险高;松花江流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农业种植、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淮河流域水利设施多、水系连通性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海河流域生态流量严重不足,水体污染重;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生态流量保障不足。

报告进一步分析,七大流域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报告指出,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成效仍需巩固深化,全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60%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足30%;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以及城郊接合部等区域,污水收集能力不足,管网质量不高,大量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偏低,汛期污水直排环境现象普遍存在,城市雨水管网成“下水道”,各类污染物在雨水管网“零存整取”。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受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汛期特别是6月至8月是全年水质相对较差的月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氮磷上升为首要污染物。城市黑臭水体尚未实现长治久清,松花江、黄河和海河流域等仍存在不少劣V类水体。

二是水资源不均衡且高耗水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报告指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部分河湖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问题依然严峻,成为当地生态环境顽疾。黄河、海河、淮河和辽河等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京津冀地区汛期超过80%的河流存在干涸断流现象,干涸河道长度占比约1/4。

作为高耗水行业的煤化工,全国80%的企业集中在黄河流域。2020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7.2立方米和32.9立方米,用水效率仍明显低于先进国家水平。

三是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较为普遍。报告称,全国各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较多,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江豚面临极危态势;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减少,北方铜鱼、黄河雅罗鱼等常见经济鱼类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甚至成为濒危物种;2020年国控网监测的重点湖库中处于富营养化的湖库个数为32个,较2016年上升7个,太湖、巢湖、滇池等湖库蓝藻水华发生面积及频次居高不下。

四是水生态环境仍存在安全风险。报告指出,大量化工企业临水而建,长江经济带30%的环境风险企业离饮用水水源地周边较近,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因安全生产、化学品运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河湖滩涂底泥的重金属累积性风险不容忽视,长江和珠江上中游的重金属矿场采选、冶炼等产业集中地区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管控能力不足。

五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与发展需求不匹配。报告指出,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城镇化率快速增长、粮食安全需全面保障,工业、生活、农业等领域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加。生态文明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协同增效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水生态保护修复刚刚起步,监测预警等能力有待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仍需进一步完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管控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经济政策、科技支撑、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记者】王诗堃

编辑 佘余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