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福田坳岭:织“竹”常乐 留住乡愁

博罗发布
+订阅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在博罗县福田镇坳岭村,村民都有着竹编的传统。曾经,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菜篮、淘箩、簸箕、收蜂笼等,多为村民用竹子手工编织而成,竹编技艺成为家传手艺。而今,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作为示范带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村,竹编技艺已然是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下来该村将积极谋划让竹编技艺成为乡愁代表,为文化振兴增添光彩。

竹制品“织”起一个家庭的生活

福田镇坳岭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村民长期以农耕为主,福田菜心种植也尤为有名,村民农耕劳作经常需要用到竹制工具。同时,这里还种植了不少竹子。这些都为竹编技艺传承提供了客观条件。

坳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进福说,刚开始时,村民学习竹编技艺是为了编制农具,有鱼篓、簸箕、菜篮、箩筐等等,主要用于农耕生产和日常生活。渐渐地,才演变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艺,村民将其作为副业,卖竹制品帮补家用。

俗话说:“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增加收入、赚钱谋生这些关键词是当地大部分人学习竹编的最初动机。也正是如此,今年58岁的村民叶有意16岁时,开始学习竹编,帮着减轻家庭负担。“以前父亲经常在家编簸箕,我和姐姐就围看,看多了自己也学会了。”叶有意比较擅长编织簸箕、箩筐等大件。

▲叶有意在编织簸箕。

与叶有意一样,今年60岁的刘剑明也从16岁开始学习竹编。与叶有意相比,刘剑明的“业务”广泛了许多,菜篮、箩筐、鸡笼、鱼笼……他样样在行。“菜篮子以前卖4、5块钱一个,现在得卖50块。箩筐以前20几块钱一个,现在得卖一百多呢!”说道兴起处,他停下手中编织的功夫比划道,“以前的几块钱可不是小钱!”

▲刘剑明编织竹制品。

一个竹制品,织起一个家庭的生活。刘剑明说:“以前就一边耕田,一边编织竹制品,增加点收入。”直到20世纪90年代,靠竹编卖钱养家糊口,依旧是不少坳岭村人的坚持。而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竹编用品在市场上已经不再是“香饽饽”。作为生产、生活工具,它的替代品多了。另外,村民谋生的门路也多了起来。之前靠竹编养家糊口的村民,也大多都走入了工厂。

▲刘剑明的得意作品。

技艺传承,老艺人织“竹”常乐

虽然早就不再靠竹编养家,但竹编已深深融入了坳岭村竹编老艺人的生活,竹篾早已成了他们最贴心的朋友。

今年68岁的杨秀芳在16岁左右开始学习竹编,编织斗笠是他当时最“拿手”的功夫,也是谋生的技艺。时至今日,虽不再编制竹制品卖,但闲暇之余,他还是自己编织竹制品。编制竹制蜂笼是他的另一个绝活,现已鲜有人会编,但只要他养蜂的朋友有需求,他会毫不吝啬地织好,送给他们。你瞧!粗糙的手灵巧地拨动着根根篾条,动作麻利且有条不紊。杨秀芳一边编织,一边说道:“竹编虽然工序多,但是编织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织着织着一天就过去了。”

▲杨秀芳在编制竹制蜂笼。

叶有意由于手艺精湛,做出的竹制品深受顾客喜爱。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不少菜农慕名而来,指定要叶有意做的簸箕。“只要我还能织,就会继续织下去。”叶有意诚挚地说道。

刘剑明也在坚守着,编制的竹制品除了自己用外,他还会不定期地把自己编好的竹制品拿到市场上去卖。

▲刘剑明从16岁开始学习竹编,菜篮、箩筐、鸡笼、鱼笼样样在行。

在过去,当地掌握竹编技艺的人很多。现在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已慢慢变老,但他们依然坚持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不断编织着竹箩竹器,让竹篾在指尖纵横,将浸润着竹香的乡愁留在人们心中。

▲叶有意在编织簸箕。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竹编制品成了坳岭村的象征,更是一份与家捆、编织出美好生活的愿景。尽管这已不再是年轻人的谋生手段,但老人们还是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刘剑明(左)、杨秀芳(中)、叶有意。

付进福告诉记者,接下来,该村将抓住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的契机,尝试通过文化展示,把竹编打造成一个当地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鼓励年轻人学习,留住这指尖上的乡愁。

来源惠州头条APP由博罗融媒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