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砥砺十三载,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加速奔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方+ 记者

不久前,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院”)刚刚度过了13周岁生日。在建院至今短短13年时间里,这家医院不断开拓进取,迅速成长为一所年轻而富有实力的三甲综合医院。

这些年来,市一院以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荣膺“广东省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点”,医院内部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把温馨和关爱带给每一位患者。如今,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上,市一院把发展思路从“医院要发展什么”,改变为“病人需要什么”,精心描绘出“十四五”学科发展蓝图——“重点打造八大中心,做出三个特色专科,稳步发展其他专科”,推动学科建设朝着高精尖的方向迈进。

支部建在科室里

获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点

惠州患者阿敏是一名年轻的单亲妈妈,既要为生计忙碌,又要为孩子操心。不幸的是,今年春节后,她在市一院被确诊为右半结肠癌并腹膜转移,无法行手术根治,而基因检测提示为BRAF V600E突变,所有指标都提示预后不佳,这一切对于这个脆弱的家庭无疑就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为了挽救这名年轻的患者,市一院肿瘤内科发起了院内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讨论(MDT),这也是市一院近年来开展的规范治疗及个体化诊疗举措。讨论中,多学科专家仔细分析了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基因检测结果、身体状况等情况,为阿敏制定更贴切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争取转化治疗。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设于2号楼的产科,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 王昌辉 摄

值得庆幸的是,在采取了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肿瘤退缩明显,再次组织多学科讨论后最终由胃肠外科完成了根治手术,病理结果回报为病理完全缓解,也就是患者体内的所有肿瘤组织都被清除了,达到完全治愈。

在市一院肿瘤科医生眼中,无论患者处于什么分期,只要患者及家属有治疗需求,医务人员都会仔细评估,绝不放弃一丝希望。这是医者初心的彰显,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一院切实把党建和医疗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

党建工作是医院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市一院党委书记方永平介绍,为更好地促进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按照“支部建在科室里”的原则,市一院根据专业相近、科室相邻、人数相符的原则重新设置党组织,不断完善学科配置,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通过增强支部活力提升支部所在科室的医疗服务水平。

今年,医院党委更是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点。按照“支部建在科室里”的原则,市一院合理设置了1个党总支和25个党支部,并覆盖全部科室,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25个党支部书记均为中层干部,担任科室主任正职的有20个,占比80%。这些党员干部,一直带领党员群众在疫情防控、重大项目等方面攻坚克难。

以急诊医学科党支部为例,该党支部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和团队培训,凝聚合力对创伤复苏单元进行升级改造,并改进绿色通道流程。值得一提的是,该党支部还自主研发了“惠州市急救创伤智能救治平台”,大大地提高急诊抢救效率。通过急诊医学科建设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群雁效应”带动,市一院逐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涵盖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普外科和麻醉科等专业的多学科创伤救治协作团队,保障严重创伤救治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流程更加通畅和高效。不仅如此,该院还牵头建设全市首个功能齐全的创伤复苏单元以及全省首个市级创伤中心联盟,形成以市一院急诊医学科为核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成功荣获“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惠州市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称号。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景。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景。

统计显示,2017-2020年期间,市一院急诊医学科共接诊1278名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为7.36%。2021年上半年严重创伤病人院内死亡率3.62%,这一数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自2020年12月启用2号楼后,急诊医学科面积扩至两层,楼顶设置全天候起降空中救援停机坪,形成“空地一体化”的医疗救援体系,从而可以为严重创伤患者提供更为及时高效的服务。

迈进“2.0时代”

重点打造八大中心和三个特色专科

时钟回拨到2020年12月16日,市一院2号楼启用,一举让市一院总开放床位增加至1500张,增设了产科和新生儿科,急诊医学科等科室也实现升级。不仅如此,2号楼还建设了3层地下停车场,停车位增加近400个,大大改善了医院的就医环境及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市民看病难、停车难的问题。

自此,市一院全面开启“2.0时代”。今年以来,产科和新生儿科陆续开科,这也意味着市一院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体系。

如今,设有产前区及爱婴区,拥有近40张编制床位和十余间VIP病房的产科病房在市一院2号楼,成了凝聚最多欢笑声的地方。这里的病房环境温馨,添置人性化设计,让产妇有家一般的感受。导乐陪伴分娩、家属陪伴分娩等,让产妇在自然轻松的环境里,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体系,需要更加完善的学科群支撑。在市一院,在党支部的牵引推动下,一个完整强势学科群正逐步成形。伴随着急救创伤中心、心脏病诊疗中心、脑病诊疗中心、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肿瘤诊疗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老年病诊疗中心“八大中心”的打造,市一院医疗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医院学科建设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市一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霞看来,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立院之本,学科品牌是医院的生存之道。近年来,市一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结合临床研究与技术创新,治疗疑难重症,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把发展核心命题从“医院要发展什么”,转变为“病人需要什么”,这是市一院在“十四五”期间作出的重要调整。朝着高精尖的方向推动学科建设,市一院提出重点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个特色专科,稳步发展其他专科,推动学科建设迈进。

传承“三大中心”的学科优势,市一院将整合相近学科,全力向“八大中心”挺进,打造涵盖急救创伤中心(含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脏病诊疗中心、脑病诊疗中心、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肿瘤诊疗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老年病诊疗中心的高水平学科集群。

此外,根据现有门诊专科实力和发展特点,市一院瞄准和锁定特定医疗需求群体,以需求为导向,提出“你无我有,你有我特”的错位发展战略,将打造整形美容、口腔医疗和睡眠中心三个特色专科,让特色专科在激烈的竞争洪流中脱颖而出。

随着产科、新生儿科和全科医学科的开设,一个完整、强势的学科群在市一院逐步成形。袁霞表示,市一院将稳步发展其他专科,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推动医疗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医院学科建设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2.0时代。

未来,市一院还将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医学技术创新。通过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制定合理的诊疗流程,减少病人花费、时间、痛苦,进而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动员众多医务人员为群众接种新冠疫苗。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动员众多医务人员为群众接种新冠疫苗。

发力人才提升

凝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2017年6月15日,市一院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成为国内最年轻的三甲医院。

从通过三甲评审至今的4年里,市一院的发展成果熠熠生辉——在2019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排名较2018年度跃升191名;先后通过国家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心衰中心等考核,获得一系列国家级资质称号;该院还获得由国家医政医管局颁发的“2019年度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颁发的“2020年度医院管理持续改进优秀单位”,由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2020年度公立医疗质量提升典型案例”等荣誉……

正是这些荣誉,铺就了市一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在方永平看来,要提升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内生动力,关键在人才。市一院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近年来,市一院积极探索人才引进途径,通过高校校园招聘等方式,不断完善引进人才的制度办法,根据人才的不同类型给予一次性安家费、住房补助和系列配套措施,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对引进人才来院后开展的课题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及院内基金、重点专科经费。

与此同时,市一院注重医务人员培训,鼓励本院医务人员积极参加成人在职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对在职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给予不同级别的学费补助。为提升医务人员综合服务能力,市一院坚持强化在职业务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业务学习进修和各类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开设讲座等方式,定期举办中层干部培训,注重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

方永平介绍,市一院始终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采取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中层管理干部。通过建立完善制度,强化岗位责任制,明确任期目标和任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党委落实《干部职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对党员干部职工的监督管理;实行《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岗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加强重点、敏感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袁霞说,市一院将从激励核心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引进拔尖人才三个方面做好人才提升工作,努力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让医院成为干事创业者的舞台。

【撰文】廖钰娴 王运广

【摄影】王运广(除署名外)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