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生,香港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他对国家给予的发展机遇深深感恩。他带着一颗回馈国家、回馈社会的心,开启了数十年的漫漫公益路,从香港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
林伟生年幼时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身患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不幸”,而从这种致命的疾病中康复又是一种“幸运”。1996年,林伟生接触到了内地小儿麻痹症疫苗公益项目,深深触动了他的心,自此开启了他的公益之路。
从1997年到2005年,他在内地参与建设了近百所希望小学。“我是中国人,这是我的国家。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做贡献的,我们是义不容辞。”林伟生说道。
2008年,林伟生参与了一个“站起来”的公益项目,这是专门用来帮助汶川大地震的伤者的,为这些地震后的截肢伤残者提供义肢,让伤残者们重新站起来。他们每天接送香港的医护人员到广州协助治疗。对于个别严重的伤者,还安排来香港治疗。
这些地震伤者在接受护理和安装义肢后,会被送回四川成都的康复中心。之后,还从香港派遣主诊医生和主要护理人员去康复中心服务了10年,他们为伤者提供物理治疗和义肢操控训练,每年还会为一些青少年伤者更换适合体形的新义肢。
现在,当时资助的许多地震伤者已经站起来,有些还在一些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近几年有一些伤残者在残奥会上表现精彩,甚至有人拿到了金牌。看到这些帮助过的人站起来,施比受更有福,林伟生备感欣慰。
2001年河南郑州郊区一所希望小学开幕,林伟生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了。在这里,孩子初次见到农村简陋的生活条件,农村孩子贫苦的生活。临走时,当地的农民送给他们家里自产的土豆、花生和水果。林伟生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他对孩子说这些礼物虽然不值钱,但却是农民们家里最好的东西,是贵重的礼物。
“你没有生活在这里,可是我希望你看到,社会里面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你将来有能力,我希望你可以去帮助这些人。”林伟生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产生了作用,孩子回到香港以后,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他开始主动去接触一些有困难的人,他愿意了解这些人艰难的生存状态。孩子眼里看到了那些有需要的人,这是走出做公益的第一步。
【撰文】叶淑萍
【通讯员】黄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