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年诞生至今,佛山精武体育会(下称“佛山精武会”)一直都是“武林”中特别的存在。
从北拳南传到扛起佛山功夫旗帜,佛山精武会一家就吸纳了10多个武术门派,这在各个门派喜欢自立门户的“武林”中实属罕见。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以“能打”闻名的社会民间团体,却走出了不少知名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
如今,走过一百年的佛山精武会,又有了新的故事。
100年前就会“跨界”发展
“佛山有很多武馆,更有一大批拳腿非凡的功夫高手,但佛山精武会及其会馆却别有一番景象。”12月19日,在中山公园的佛山精武会馆里,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任流分享了他与精武会的故事。
中山公园里的佛山精武会馆。 刘明 拍摄
当其他武术门派大多选择一种拳法自立门户、并发扬壮大时,佛山精武会早早就走上了“跨界”发展之路。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幕:八卦掌宗师宫羽田南下来到佛山,面对众武师发出“拳有南北,国有南北乎”的疾呼。这一幕正是民国时期发生在佛山精武会里的真实故事。
1909年霍元甲、陈铁生等一批爱国青年在上海成立首家精武会,后来又在广州、佛山、汕头、香港、澳门等地纷纷成立精武会。
1921年,佛山精武会成立后,上海精武会派名师南下,将鹰爪拳、螳螂拳、太极拳、少林五战拳等北派名拳传入佛山,史称“北拳南传”。从那以后,佛山精武会汇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多个流派武艺,并开始在全国打响“武术之乡”的名号。
然而,佛山精武会的“跨界”之路远不止于此。
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任流与大家分享他与佛山精武会的故事。 刘明 拍摄
根据佛山精武会2011年整理编撰的会刊记载,成立后不久,佛山精武会就设立了临池(书法)社、雄辩(演讲)社、文学社等,包含音乐、美术、书法、体育、武术、医疗、建筑等各界人士。除了任流,佛山精武会还走出了著名画家黄少强、书法大家林君选、正骨医家李佩弦等。
不仅如此,佛山精武会还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创办实业。“佛山精武会先后创办了元甲小学、元甲中学、国术学院等学校,还有女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佛山精武会会长吴德明介绍,佛山精武会还兴办实业,其中元甲晒豉场就是现在佛山明星企业“海天味业”的前身之一。
小孩在佛山精武会馆里练习拳法。 刘明 拍摄
乃文乃武、兼收并蓄的佛山精武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体育团体,而通过跨界发展,在百年中持续焕发生机。
“武林”新故事:助残义教、拍电影造IP
上午九点,走进中山公园,还有不少市民在参天古榕树下练拳。他们的面前是一座有着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佛山精武会馆,绿琉璃瓦屋顶,朱色殿身和檐柱,别有一番古韵。
中山公园里,有不少市民在参天古榕树下练拳。 刘明 拍摄
这座会馆于1935年建成,在1986年佛山精武会复办以来又几经修缮,才变成现在的模样。会馆内的照片和锦旗,默默记录了佛山精武会展现的新“武林”风范。
佛山精武会馆里的老照片诉说历史。 刘明 拍摄
一提到功夫和武林,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影视中帮派斗争的场面。但在吴德明眼中,功夫从来不是用来争抢好胜的,以前是用来保护自己,而到了现在,功夫的现代功用是给市民提供安全与健康的基本素质教育,“也就是强身健体,推进全民健身。”
佛山精武会复办30多年来,开展了各种义教活动,比如去部分社区和村落开展“爱心学堂”传统功夫义教,或在警民共建平安社区行动中担任义教,持续推进全民健身。
与此同时,佛山精武会在青少年励志教育、残疾人弱势群体帮扶上,也做出了很多表率。比如各种社会性义卖义演,多次参与禅城区公益平台的活动,帮助困难家庭,并积极参与助残公益事业等等。
助残义教成了佛山精武会的新故事,接下来它还将上演更多精彩故事。
在海外的唐人街里,武馆、餐馆、医馆已经成了三大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IP。吴德明透露,接下来他们将围绕佛山精武会及会馆,启动《天下武功一家亲》电影拍摄,让佛山精武会精神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