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药审改革能量释放,创新药加入医保目录的步伐不断加快,患者获得药物的途径也更多元、便捷。在处方外流、双通道政策落地背景下,更多创新药会通过DTP(Direct-to-Patient)药房销售。这需要更多创新融合、更多专业力量支持的患者院内外管理。
近日,在2021高济医疗创新医药“瓴”袖峰会上,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先声药业董事长兼CEO任晋生、复星凯特CEO黄海、赛生医药CEO赵宏、嘉和生物首席运营官陈文德以及高瓴投资运营合伙人、高济医疗总裁牛和义等针对患者就诊及院外用药环节中存在的大量痛点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及如何解决患者看病难、用药贵、用好药难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上,赛生医药CEO赵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介绍,医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双通道”政策是一个无奈之举,医院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制,受限于制度,很多创新药物无法入院,想要让所有药物入院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与此同时,在零售端,以静脉注射剂为例,如何保障药物的温控、质量控制,对产品全面监控,更为安全的为患者所用成为一大挑战。此外,对于初诊患者而言,在首方后,如何进行全闭环的打造等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挑战。
“在医院内,患者需要与医生加强沟通;在医院外,店员需要通过DTP药房进行患者专业化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闭环管理。尽管我们现在已经与800多家DTP药房达成战略合作,自建了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全数据跟踪平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患者管理任重道远。后续,行业如何更好的对患者赋能,成为一个需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难题。”赵宏说。
此外,据9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适应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要求,原则上2021年10月底前,各省份要确定本省份纳入“双通道”管理的药品名单并向社会公布。2021年11月底前,各省份要实现每个地级市(州、盟)至少有1家符合条件的“双通道”零售药店,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药品供应保障服务。
自5月至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福建、广西、上海、江西等省份已发布“双通道”管理药品名单。
“双通道”助力企业多维度布局市场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创新药上市速度及患者受益人数屡创新高。但是药品上市后,服务患者安全用药也是行业一大痛点。所以,为患者建立一个市场化、规模化、体系化的服务网络,帮助临床医生解决部分安全用药的需求,打通院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患者全病程规范用药等一系列举措已经被提上日程。
为此,2018、2019年以来,越来越多原来集中全力做医院端的处方药企业开启组建OTC队伍,将自身的品种、培训、费用等资源不断向药店倾斜,这种转变也带来零售药店终端处方药销售占比的持续攀升。但由于新医改政策的持续落地,如何进一步抓住机会,破局而出也成为一大命题。
特别是今年5月1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21〕28 号,分别从分类管理、遴选药店、规范使用、完善支付政策、优化经办管理、强化监管、加强领导等方面,对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提出了要求。
“双通道”政策是指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两个通道满足国家谈判药品供应保障、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并同步纳入医保支付的机制。该政策在国家层面首次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医保药品的供应保障范围,并实行与医疗机构统一的支付政策。
在谈及“双通道”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时,有零售端企业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对整个行业而言,这一政策无疑是正向的。一方面,“双通道”后有大量的处方外流,药品从院内流到的院外,而一旦处方外流,在新的市场格局中,零售药店、DTP药房、医药电商、院边店都将成为受益方。另一方面,药店中有大量的双通道定点药店,换言之,可以通过这些“双通道”的药店直接让患者在店里就能购买到所需药物。
“我们所拥有的新特药可以通过这些双通道的药店去销售,这样的话可以给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实现医保的覆盖。此外,就异地患者管理而言,如果双通道将来医保覆盖可以实现电子化,患者可以在线进行身份验证绑定医保,那通过网上购买的药物就可以直接送到患者家中。”该行业高管说道,双通道的趋势必然是正向的,现在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是否会实现院内外完全覆盖。
事实上,“双通道”政策的初衷是解决谈判品种“进院难”问题,医院似乎应该是本次改革更为看重的实施主体。此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其初衷意在获得一个多赢的局面,在药店,“双通道”的放开使得药店也能承接谈判药品落地,有望为纳入“双通道”的零售药店对接医保统筹基金,通过处方流转获得客流量的提升,促进药品外流,优化资源配置。
“双通道”政策下,布局DTP成趋势
“双通道”政策的推动对于整个院外市场而言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由于目前零售药店的专业化培训不少,整体性不强很难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此,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构建专业化的处方药零售市场?
对此问题,高瓴投资运营合伙人、高济医疗总裁牛和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双通道”政策下,零售药店在进行患者管理需要做到三点:第一,需要一套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医院、药房、药企、患者四方进行互通互联;第二,从买药转到患者管理,核心是店员,这对传统药房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因而,需要进行店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第三,院外患者教育需要加强,加强患者与DTP药房之间的关联。
也是基于这三点,推动了高济医疗的院外市场布局及定位,分型建立DTP旗舰药店、DTP专业药房、泛DTP药房,更好满足从一线城市到县域下沉市场患者的全病程管理需求。“首先,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搭建线上专病专科中心、线下特药服务中心,能更好地帮助患者管理DOT时长、药品不良反应、耐药性反应等,能及时最优化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全病程管理。同时,对线下智慧药房重新进行了改造升级,把过去放置普药的地方改造成患者接待及问询处、患教室等。因为我们意识到患教是患者院外管理重要的‘临门一脚’,希望作为研发、药企、医院、患者的连接器,做好院外患者服务。此外,通过与顶级医生资源、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等在合理用药方面深度合作,系统化、规模化培训药店店员、执业药师和健康管理师等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牛和义介绍。
实际上,随着处方外流的政策限制纷纷解绑,以DTP药房为代表的医药零售新渠道已经迎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除了高济医疗,以老百姓、柳州医药、大参林、益丰大药房等为代表的上市民营连锁药房,借助其连锁化规模、品牌效应及成本优势,正加紧布局DTP药房业务。
根据前瞻数据,从全国药品不同零售渠道占比来看,线下药店零售仍然是主流,2020年线下药店零售占比约80.8%,其次是医药电商占比约13.8%,DTP药店零售(剔除线上销售部分)占比仅有5.4%。另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资料,2018-2020年全国DTP药房药品零售规模高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约有180亿元,同比增长28.6%。
也是关注到不断攀升的零售市场,先声药业董事长兼CEO任晋生认为,中国创新药的温度在未来3-5年会越来越高,创新药的研发要良性循环,双通道使得患者对于创新药的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会推动创新药物实现广覆盖,也有利于加强资本对于本土创新药的信心。“未来,无论是已经进入医保还是尚未进入医保的产品,不仅要关注医院准入问题,也要关注连锁药店的多渠道布局。”任晋生说道。
(编辑:徐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