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例改良式经腔静脉入路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订阅

2021年12月6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陈国东教授团队与介入手术中心、麻醉科、ICU等多学科,成功为一位双侧髂动脉细小且伴有重度血管狭窄的巨大胸主动脉瘤患者实施了首例改良式经腔静脉入路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 术后恢复良好的李伯

李伯(化名)是一位81岁老年男性,既往病史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发基础疾病,因胸痛做CT发现胸主动脉瘤合并左侧胸腔积液,动脉瘤直径达74mm(正常胸主动脉直径约为25mm左右)。患者动脉瘤特别巨大且有破裂先兆,一旦破裂,抢救困难,死亡率极高。

△ 患者胸主动脉瘤CT图像

病人高龄、基础疾病多、全身情况差,且伴有心肺肾功能不良,经医院多学科讨论考虑患者不能耐受外科开胸主动脉置换手术,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协商,决定选择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介入手术。

△ 经髂股动脉入路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陈国东教授团队介绍,对胸主动脉瘤病人,一般采用经髂股动脉入路做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重建胸主动脉。而团队详细评估患者术前CT资料后,发现该患者双侧髂动脉细小且呈长段重度狭窄,内径不到3mm,而经髂股动脉入路植入覆膜支架至少要求髂动脉的直径大于8mm。病人的髂动脉如此细小,根本无法通过覆膜支架系统。经团队反复研究和论证后,决定采用经腔静脉-腹主动脉入路的新术式实施介入手术。

据了解,2015年美国的Andre Uflacker医生首次报道将该术式用于治疗胸主动脉瘤,至今全球仅有3例同类病例报道(国内尚无报道)。经腔静脉至腹主动脉建立手术入路的术式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和高风险,也为因髂股动脉病变(如狭窄闭塞、动脉细小等)不适合常规髂股动脉入路做介入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经腔静脉入路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最关键的步骤是经腔静脉穿刺腹主动脉,建立腔静脉-腹主动脉入路。国外现有文献的病例报道均采用特制的穿刺器材,通过双猪尾导管旋转定位法,在DSA透视下选择合适的路径完成穿刺。然而,该技术存在导管固定不稳、穿刺角度偏差大的问题。

能不能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呢?针对患者个体情况,陈国东教授潜心研究,反复揣摩,最后决定采用球囊引导的改良穿刺技术为该患者施行手术。即先于腹主动脉内预置球囊做靶标,并在实时3D影像导航技术引导下精准穿刺,快速而准确地成功建立了腔静脉-腹主动脉入路。

在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后,使用封堵器和覆膜支架封堵腔静脉-腹主动脉瘘口。术后造影显示主动脉瘤腔隔绝良好,穿刺部位无造影剂外渗出血,正常血管血流通畅。手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目前病人正在良好恢复中。

△ 陈国东教授改良式经腔静脉入路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据检索,陈国东教授团队开展的这例改良式穿刺入路术式,系全国首例使用预置球囊穿刺技术建立腔静脉-腹主动脉入路完成该手术的病例。这项国际领先的尖端术式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开展,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高水平医院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的结果,体现了广东省、广州市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的担当作为。

△ 陈国东教授团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作为广东省外周血管介入限制类技术培训基地,在医院领导和兄弟科室的关心和支持下,针对大血管和外周动静脉疾病,开展了诸如主动脉覆膜支架体内外开窗、腹主动脉瘤八爪鱼血管重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支架复通、外周动静脉血栓机械血栓清除等一系列高精尖介入治疗新技术,标志着医院在血管疾病微创介入治疗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


编辑:宣传科 蔡嘉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