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清远|英德市西牛镇:用好“制胜法宝”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南方+

中国共产党英德市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使“五个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英德市西牛镇积极落实清远、英德两级“十大行动方案”,先后承担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清远市乡村振兴样板区等国家、省、市重点试点改革任务。在此过程中,西牛镇因地制宜,用好党建引领、土地整合治理、产业发展、村民自治、人才培育等“制胜法宝”,推动麻竹笋、韭菜、菜干等产业发展,建设小湾新城、塘面、石下等美丽乡村标杆,先后获得“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等荣誉,奋力走出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推进乡村振兴,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在改革试验过程中,西牛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建立起党委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包村联户、工作队驻镇帮扶的责任体系,积极实施“头雁工程”和“青苗工程”,选优配强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夯实党建根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

同时,西牛镇创新提出“六动”工作法,即“镇党委和政府主动、村党(总)支真动、村组干部敢动、业务部门联动、重点企业带动、农民群众行动”,通过抓班子、带队伍、优服务,不断强化镇、村、自然村三级党组织的“红色引擎”作用,实现了把握好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引领农民群众“绝大多数”的效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西牛镇通过充分发挥镇、村、组三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能动性,集中精力抓重点工作、重点任务落实。一方面,让村党(总)支干部动起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镇委工作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委政府指挥,多措并举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给足信心让村组干部敢于动起来,与镇党委、村党(总)支部形成合力,敢啃“硬骨头”,敢于和各种歪风邪气、影响乡村振兴进程的行为作斗争。西牛镇还重点发挥企业作用,通过企业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就业。群众以实际行动发扬主人翁精神,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积极参与美丽幸福家园建设。

“西牛镇以‘六动’工作法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在推动全镇土地整合治理、发展农业产业、推动村民自治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已成为西牛镇推动乡村振兴的制胜优势和根本保证。”西牛镇党委书记罗亚生表示,在历届党委、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和村党(总)支部的带动下,自2012年至今,西牛镇共整合耕地近3.8万亩,有效促进麻竹笋、韭菜、菜干、枸杞等农业产业项目提质增效,成功打造新城、塘面、石下、赖屋等美丽乡村名片,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中国共产党英德市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英德从“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

西牛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农业技术经验,围绕麻竹笋、韭菜、白菜干等农业主导产业,打造西牛“三宝”(麻竹笋、韭菜、白菜干)农产品品牌,通过做强支柱产业、紧密利益联结、推动产业融合等,做好农业产业文章。

过去,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零散细碎、耕作条件差等现实短板极大限制了西牛镇的农业发展,大量土地丢荒,土地利用效益低位徘徊。2017年以来,西牛镇以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为契机,创新集体流转统筹经营型、集体与个体结合经营型、互换并地型、按需分配互换型四种整合模式,大力推进耕地整合治理工作。

在群众的积极响应下,全镇土地整合治理掀起高潮,参与整合的村集体从原本寥寥几个迅速增加至8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连片整合耕地近3.8万亩,治理1.7万余亩。耕地整合整治的大力推进,使原本零碎的土地成为“香饽饽”,吸引了不少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进行投资种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西牛镇小湾石下等村小组、合作社与联合前进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开展村企联结,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公司+交易中心+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5000亩的规模化韭菜种植,公司租赁农户承包地、委托农户代种代管、雇佣村民参与收割分拣包装等,多渠道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一地生五金”。

2020年,西牛镇年产韭菜6000万余斤,年销售收入超1.08亿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入300万元以上,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超过4000万元。

西牛镇麻竹笋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全镇从事麻竹笋行业人口约2.5万人,年产值达10亿元。受访者供图

西牛镇麻竹笋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全镇从事麻竹笋行业人口约2.5万人,年产值达10亿元。受访者供图

西牛麻竹笋作为西牛镇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麻竹笋精深加工,扶持部分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从种植、初加工逐步往精深加工、仓储、销售升级发展,打造种植示范基地、示范加工厂、交易物流平台,推动麻竹笋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目前,西牛镇麻竹笋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7%,年产量30万吨,全镇从事麻竹笋行业人口约2.5万人,年产值达10亿元。为进一步促进麻竹笋产业提质增效,西牛镇正全力打造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将西牛镇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麻竹笋产业兴旺引领区、生产要素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西牛镇还利用广州市增城区驻镇帮扶的契机,推动增城英德两地政府互访,企业交流,实现产业联动。截至目前,西牛镇已吸引20多家增城区农业企业来西牛考察,5家签订帮扶协议,3个大型农业产业项目意向落地,总投资超1亿元。

“现在换上的垃圾分类亭,美观大方,干净卫生,比以前的露天垃圾桶好太多了。”家住西牛镇西牛社区的群众说。为深入推动文明创建,响应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号召,今年以来,西牛镇一边完善环卫配套设施作为硬实力,一边推动镇村多级宣传为软实力,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截至目前,西牛镇88个垃圾桶变成了50个垃圾分类亭,镇区环境大为改观。

西牛镇成立奖教奖学基金,西牛乡贤踊跃捐款超300万元。孙运冰 摄

西牛镇成立奖教奖学基金,西牛乡贤踊跃捐款超300万元。孙运冰 摄

今年11月,西牛镇举办“凝聚乡贤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暨奖教奖学基金成立大会”,西牛乡贤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超300万元。捐款资金将用于奖励资助考入优秀院校的学生、为教育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或个人。

近年来,西牛镇以文化为引领,为乡村振兴“塑魂”。该镇以关心下一代为切入口,成立西牛镇奖教奖学基金,定期召开西牛镇教育表彰大会,由政府主导表彰优秀教师和考取大学的西牛学子,资助困难学子,形成尊师重道、尊重知识的广泛共识。

同时,西牛镇深入创建文明村镇,以好乡风助力村民自治,以村民自治促成好乡风。一方面,西牛镇坚持政府引导、党员带头、村民自治相结合,破陈规旧俗,倡文明新风。为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传统美德的作用,在群众广泛认可的基础上,各村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包括自来水收费标准、奖教奖学、整合山林土地、宴请制度、日常卫生管理等内容,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义诊、奖教奖学、关爱弱势群体新时代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积极组织西牛好人、文明家庭、文明村等评选活动,以开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抓手,以树立典型示范为引领,引导全民共同营造文明乡风。

此外,西牛镇还深挖小湾曾子文化、西牛鸡公狮舞等传统优质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盘活村内文化资源,唤醒乡土文化的根脉,以传统文化滋养文明乡风。

目前,西牛镇已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村11个、县级文明村1个,小湾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西牛镇积极建设人才振兴梯队。

西牛镇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注重从年龄结构、专业层次等维度建设人才梯队,在今年的镇“两会”换届中,提拔4名年轻干部充实到镇领导班子,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降低至41岁。

号召本地大学生返乡担任村官,有28名年轻干部在群众支持下担任村书记或村委委员,给村委干部注入了创业朝气。努力打造与西牛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干部队伍,新提拔和新录用的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达91%,其中专业为农学类、经济管理类、规划建设类的干部占比达到78%。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2021年培育120名高素质农民和技能人才。

建设西牛人才驿站,吸引到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7名专家教授在西牛设立工作室,6名专技人员在西牛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工作。鼓励乡贤返乡,吸引20多名西牛籍乡贤回乡创业,并涌现广东大西牛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英德市鼎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一批乡贤创业品牌,为西牛镇增添40个工作岗位,平均增加收入3.9万元。

罗亚生提到,西牛镇通过抓党建强组织、管人才、谋产业、育生态、兴文化,构建起全方位全面振兴的良好格局,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实现开好头,起好步。接下来,西牛镇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抓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落实,努力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线实践

注重发挥群众力量

绘就生态振兴底色

笔直干净的村道,整齐划一的两层建筑,全村131户村民划分在四四方方的几个住宅区域;村里的劳力或出外打工,或在田间地头忙碌着;趁着冬日暖阳,老人聚在一起悠闲地唠着家常,小孩子荡着秋千快乐嬉戏……“美丽乡村”“生态美村”是游客对小湾新城村的第一印象。

“之前,村里全是泥砖房,门前屋后污水横流、破烂不堪,环境‘脏乱差’。”新城村村民说。

为破除发展瓶颈,近年来,在西牛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新城村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选好带头人,该村历任的村主任、理事长直至后来的支书、主任等带头人都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带好了一班干部队伍,千方百计号召村民发展经济和积极主动参与村庄建设。

新城村老支书曾水先介绍,村“两委”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重大事项和一般事项决策机制,同时制定了“新城村建设五年计划”,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建设居民楼128套,拆除泥砖房691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亚生表示,西牛镇在生态振兴中注重发挥群众力量,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营造出人居环境齐参与,绿水青山靠大家的氛围。如创塘面村新宅基地“两补一交”模式,即:拆除泥砖房补偿个人100元/平方米;拆除旧楼房补偿个人300元/平方米;个人申请宅基地缴交200元/平方米。通过“两补一交”,西牛镇各村居实现宅基地重新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集约使用。短短两年时间,西牛镇上百个“脏乱差”的旧村庄变成生态宜居新农村。

同时,西牛镇党委、政府发动村组两级党组织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供水全覆盖、污水处理的长效管护责任,村干部成为美丽乡村的宣传者、践行者,各村居纷纷成立了村级水管会等服务协会,建立起长效卫生保洁机制,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清运、100%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目前,全镇216个自然村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访者供图

目前,全镇216个自然村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群众参与下,目前,全镇216个自然村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创建192个“干净整洁”村及以上层级村组,另外24个已完成建设,待英德验收通过。2019年,小湾、花田、花塘连片区域被选为清远市乡村振兴样板区,承担清远市“乡村振兴样板试验区”重点改革任务,样板区内路、桥、水、电等设施不断完善,推进超过100栋楼房完成风貌提升。小湾村在2020年乡村振兴清远大擂台比赛中表现出色,荣获金奖,2021年西牛镇通过全清远海选,代表英德市参加第二届乡村振兴清远大擂台比赛。

另外,西牛镇还大力推进西乡月美丽乡村风貌带建设,累计完成小湾陈屋、周屋、下营等20个村小组共1100多户农房风貌提升,并以赖屋、江下、花田村委周边为试点,逐步探索出新建农房“四个统一”改造新思路,即统一朝向、统一面积、统一高度、统一外立面。镇区风貌提升方面,成功争取了5000万元国债资金,启动了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着力完善镇区街道雨污等市政管网,铺设人行道和沥青路面,工程预计在12月底完工;投入800多万元对S348、S382过境公路街道部分进行黑底化改造;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省道348线过境沿线2.25公里两边店铺统一广告板面。

【撰写】陈咏怀 陈有能 汤婉文 陈晓龙

编辑 梁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