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英德市大洞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今年7月,大洞镇苗花村委王公坑的水利项目完工,平整的水渠在田地间蜿蜒穿行,农户忙着引水灌溉,形成一幅“水渠绕田走,地平面貌新”的美好乡村图景。“这条水渠只用3个月就修好了,真是修进了群众心坎里,以后种菜不用再发愁农田灌溉问题了。”王公坑的村民笑逐颜开地说。
今年4月,大洞镇党委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开展“大走访、纾民困”慰问活动,与基层群众深入交流,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苗花村“两委”干部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王公坑农田存在饮水难、灌溉难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镇党委,并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大洞镇党委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村民代表、施工队到王公坑召开现场会,结合村民代表意见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工程施工计划。三个月后,王公坑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周边约15亩耕地受益,惠及村民200多人。
今年以来,大洞镇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落实了王公坑村组耕作灌溉、社区滨江公园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洞镇创新开展服务群众“1234”工作模式,以基层党总支部为单位、以月为周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每名党员当月参与服务群众志愿活动不少于两次,每名党员干部当月为群众解决“微实事”、实现“微心愿”不少于三件,党组织当月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四次,切实把“学”的内容转化为“做”的动力。
大洞镇党委书记赖优学说,要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落实到解决问题、惠及民生上来,利用普遍联系群众、党代表接待日、组织生活会等契机,倾听群众想法,了解民生“痛点”“堵点”,及时分解到包片村干部和党建三级红色网格长中落实。
据统计,自“1234”工作模式铺开以来,全镇各村(社区)包片干部、网格长共为群众办理了100多件“微好事”“微实事”,“学”“做”热情日益升温。
一栋栋整洁的楼房、宽敞的文化室、平整的硬底化村道、崭新的户外健身广场……这是麻蕉村茶地氹村小组的新貌。若非看到门前广场竖立的建设前后对比图,很难把眼前这个干净整洁的新农村与昔日脏乱无序的村容村貌联系起来。
大洞镇麻蕉村茶底氹组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焦莹 摄
麻蕉村曾是大洞镇三条省定贫困村之一,2019年还戴上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同年,大洞镇党委开始了对麻蕉村的整顿,把该村4个基层党支部调整优化为2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并选优配强了党支部书记与党小组长。在“头雁”的引领带动下,麻蕉村党员干部紧盯党建这个“靶心”,通过党员设岗定责、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助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今,麻蕉村12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了“整洁村”建设。大洞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国辉说,今年9月,该社区39个村民小组被纳入申报创建“整洁村”的范围,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动员和助推作用功不可没。”大洞社区上新屋组组长卜贵锋感慨道。
党建对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引领作用,在大洞镇其他村庄(社区)同样显著。今年以来,大洞镇大力发动党员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整洁村”建设41个、新农村建设50个,171个村小组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其中麻蕉村茶地氹组在创建为英德市级示范村的基础上,又被评定为清远市特色村。
大洞镇利用广州市白云区对口帮扶资金修建的滨江公园河堤。 焦莹 摄
与此同时,大洞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交通先行、乡风文明、环境提升等重点工作,积极争取政策资金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00万元对圩镇滨江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完成50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投入313万元推进圩镇主干道黑底化工程;全镇主干道基本实现路灯亮化全覆盖;积极推进圩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投入365万元建成40个农村污水处理池;投入20万元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升级改造工程;在黄沙村大垯组、社区滨江公园河道旁建成党建长廊两处,城镇人文内涵和形象得到加强。
此外,大洞镇还积极保护和开发大田村大夫田红色遗址,利用红色资源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目前,大夫田红色遗址开发保护已被纳入2022年乡村振兴项目库,计划投入70万元进行升级建设,打造一条集历史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产品采摘、民宿服务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
“小乡镇也要有大发展。”赖优学表示,大洞镇常住人口基本是老人和儿童,要想在乡村振兴中谋求更好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接下来,该镇将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房外立面整治、道路黑底化提升、风貌提升等项目,着力打造16公里的生态大洞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典型案例
开设“积分超市”
强化基层治理
为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大洞镇党委制定了《大洞镇党团志愿者“红色积分”推动基层治理实施方案》,由村(社区)党组织招募党员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在各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积分超市”,志愿者每个月可凭参与志愿活动登记的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
中小河流域清漂、防溺水知识宣传、预防电信诈骗讲座、安全出行劝导、美化家园行动……通过“红色积分”推动基层治理,让“身边人”落实“身边事”,一场场的志愿服务活动使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特写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让“大洞味道”走出去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基石。今年以来,大洞镇立足自然生态优势,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政策与资金帮扶优势,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发展项目。筹建大洞特色农产品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农产品展示大厅、项目洽谈室、仓储物流、电商孵化中心,致力做大做强山茶、麻竹笋、冬瓜、小黄姜等本土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更多“大洞味道”走向广阔市场。
大洞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确保全镇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如2020年在大洞社区居委会实施蔬菜种植流通一体化项目,通过立体种植、科学种植,建设蔬菜种植示范基地400亩;到2021年初,带动逾百户农户参与种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发展至5000亩左右。目前,该蔬菜种植基地按“一村一品”项目已申请到财政奖补资金70万元,由英德市辰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和运营,并与社区居委村委、清远市咖德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保蔬菜销售畅通,助农增收致富。
今年7月9日,广州市增城区对口帮扶大洞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正式进驻。经大洞党委、政府和工作队研究商定,计划借助广东英红农夫生态科技茶业有限公司先进的制茶工艺和品牌,重点打造大洞山茶品牌。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山茶品质,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开展合作,对大洞山茶的育种、栽培、施肥等工艺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在大洞社区进行试种,目前已初步确定10亩山地的山茶试种。
“大洞镇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如何做好山水文章发展康养文旅项目,是大洞未来要重点思考的方向。”赖优学表示,大洞镇将着力引进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对天堂山、观音山瀑布等原生态景观进行开发打造,依托3万亩竹海开发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徒步旅行线路,在沿线建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农家乐和家庭农场,推动镇域旅游发展。
【撰写】焦莹 罗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