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俊浩这几天在各个单位的英歌队间教授英歌舞,用他自己的话说“休息时间都给了英歌”。
随着时代变化,潮汕英歌舞从广场走上舞台。受访者供图
英歌舞又称“英歌”“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参加英歌舞活动又称“唱英歌”“舞英歌”“跳英歌”,英歌舞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尤其盛行于潮汕地区的普宁市、潮阳区、惠来县、潮安区以及邻近的汕尾市等。
2006年,英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英歌(潮安文里英歌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英歌进京,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后又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表演。之后,英歌舞在各大文艺汇演上亮相,含蓄内敛的潮人展示出的阳刚英武、豪壮气势震撼人心。
英歌舞中,领头的两名舞槌者俗称“头槌”“二槌”。在队伍最前面探路的是鼓上蚤时迁,头槌是黑旋风李逵,二槌大刀关胜、三槌花和尚鲁智深、四槌行者武松,舞蹈表现的故事情节是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英歌舞与水浒英雄的关系似乎不言自明。英歌源于《水浒传》情节这一说法也成为英歌舞源流说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此外,还有祭孔仪式说、外省传入说、练武习艺说、游神赛会演变说等。
汕头大学教授隗芾提出的“傩文化说”认为英歌舞的源流更为久远。隗芾认为,现代英歌舞多附会为“水泊梁山108将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其实这只是“流”,傩文化才是它的“源”。首先,英歌舞始终保持着“驱鬼逐疫”的实用功能,在过年或其他民俗节日里演出;其次,英歌舞不戴面具而画脸谱,这是傩面具的进化形式;《水浒传》中并无英雄舞蛇,英歌队伍中探路的时迁舞蛇源自闽南民系对蛇的崇拜。
“傩”为原始氏族社会时兴起的祈神仪式,后来演变出各种祭神娱神活动。中国的傩文化从殷周到明清盛传不衰,促进中国歌舞、戏剧、美术等多项技艺的起源和发展。隗芾认为,英歌舞是傩文化遗存,是傩文化在潮汕的变异形态。
从时间序列上看,傩文化是目前关于潮汕英歌源流的最古老的说法。傩文化发源的时期,潮汕大地尚处于一片荒蛮,先民的神鬼意识和图腾崇拜是傩文化产生的基础。至唐代韩愈治潮,中原儒家文化入主潮州。后经宋、元、明,历代中原士族因躲避战乱、逃避天灾或是寻求生存空间逐步移民潮州。因此也有说法认为英歌舞从山东鼓子秧歌、柳林花鼓以及凤阳花鼓脱胎而来,或认为英歌舞在宋元时期吸收北方传来的鼓子秧歌元素。
潮汕英歌中选取水浒英雄关胜为头槌。朱晓鹏绘
潮汕英歌中选取水浒英雄为原型,图为孙二娘。朱晓鹏绘
目前在表象上最易被识别的水浒英雄元素,与其相关的说法则将时间之手指向了清朝。清代,外江戏(后称广东汉剧)传入广东,与本地戏种交融。外江戏源于清代雍正、乾隆之际在广东活动的徽班。道光初年,已融合变化了的外江戏传入潮汕地区,当时所演绎的故事内容就是梁山好汉经乔装打扮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持“外江戏流入说”的学者认为,潮汕当地人民喜爱这一戏曲唱段,进而学习,边唱边舞,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删去唱的部分,保留和发展舞的部分,而成为今日的英歌。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卢俊义、石秀二人被擒于梁中书手中。吴用生妙计:“早晚元宵节近,北京年例,大张灯火。我欲乘此机会,先令城中埋伏,外面驱兵大进,里应外合,可以破之。”吴用命时迁在十五元宵夜放火为号,安排李逵、关胜等人任分队头领,孙二娘、武松等人乔装打扮进城。
《水浒传》中对当时的元宵节场面做了具体描述: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烛龙衔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
十五元宵夜,夜如白昼,热闹非凡。潮汕地区有悠久的闹元宵传统,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描绘潮州府城“闹元宵”的情景:“灯如星月如镜,火树银花不夜城。”“一轮明月挂高空,万盏花灯照眼红。街上行人如潮涌,鱼灯队队赛游龙。”元宵庙会上,英歌舞表演往往打头阵,鼓声、舞者呐喊声、鼓槌击打声齐声发出,粗犷奔放,气氛热烈。同是在十五元宵夜,《水浒传》中,英雄们战胜而返,潮汕百姓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柳剑文多年以来致力于潮汕英歌研究。他认为,英歌是男子群体武舞,与农事、婚恋无关,并非源自秧歌或花鼓;舞者手持尺余双棒或一手持棒一手握鼓,服装为武士装扮,头槌、二槌等主要演员按所扮人物画脸谱,其余演员泛指梁山好汉,动作带有明显的南拳武技特征,具有潮汕本地特色;而大型队舞、战阵具有军乐特征,其主要渊源在武舞,整体表演形式杂糅了戏剧和武术对打,是本土性与外源性盘根错节所致。
潮汕许多单位、学校设有英歌队。图为普宁青年富美英歌队。受访者供图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南英歌传承人洪飞英今年74岁,出生于南拳世家,自幼随父亲习拳。他回忆起幼年时潮汕农村习武风气浓厚,父亲的武馆颇有威望,村里很多小伙伴也到父亲开的武馆习武。洪飞英曾表示:“武术是我掌握英歌舞的敲门砖。”
关于英歌源流的练武习艺说认为,明清两代的潮汕地区社会矛盾尖锐,乡社多设武馆,民众亦喜习武,但武馆常遭查禁,没收刀枪,农民唯有将长棒截短,结合南拳马步习武,后演变为英歌舞。
元末明初,蒙古王朝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农民运动四起,畲人陈吊眼率畲兵攻下潮阳和揭阳。明朝,海禁政策未能压抑住潮汕的对外贸易,反倒让海商搏命抵抗,官方称之为海寇作乱。后凤凰山区又迎来流民大举进入,盗乱频生。16世纪中段的山海寇乱直接影响潮汕大村寨的建立与乡村军事化。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黄挺认为,16世纪后期,潮汕社会出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本地士大夫总是强调潮州是“邹鲁之邦”,地方官员则强调潮州是“难治之区”。到了清代,道光时期的粤东乡村初步形成了大乡与小乡、大姓与杂姓对立的、壁垒森严的格局。方耀在《照轩公牍拾遗》中记录,“潮郡民俗强悍,土匪众多,由来久矣”“其强横为一省之最”。
明末清初,明朝旧臣遗民和反清义士,为避祸躲进南少林,以佛门为掩护,保存实力,试图他日东山再起。清朝早期有严格的禁武禁私兵制度,禁止民间习武开设武馆,并限制每家每户刀枪的使用,不能设擂比武或者私自传授功夫。清康熙年间,恐于南少林的武术势力,康熙命人火烧南少林,武僧出逃至民间,结会设教,顽强反抗。有普宁垾塘乡农民口述,当地英歌的创始人成枝撇曾到少林寺学武,后因政府管制不能开设武馆,便将武术编入舞蹈中传授于民。
民间习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歌舞尚未可知。但今天,可以明显看出武术元素在英歌舞中的存在。英歌全套分为前棚、中棚和后棚,前棚是现在常见的英歌舞队,中棚和后棚是由小演唱、杂耍和武术队组成。英歌后棚表演为各个英歌队的武术表演,这其中既有个人技艺,又有双人、三人对打,刀枪棍棒皆有。英歌下肢步伐有踏步弓箭、点步、搓步、插秧步、提颠步、上山步、勾腿、吸腿跳等,带有浓重的武术特色,配合抡槌、甩槌、背槌、胯下槌、对槌等基本槌法,形成了多样的套路组合。
如今,潮汕英歌队训练仍然保留相当程度上的习武传统。洪飞英的儿子洪少华承袭父亲的衣钵,如今为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英歌队伍中如今以年轻人为主,“学习英歌舞比较苦,一开始要练武术的基本动作,比如马步等,体能训练一日重过一日。一场完整的英歌表演有20多套动作,又要走场,20分钟的时间里都在高速运动。”
汕头大学体育部教师蚁哲芸认为,无论英歌舞源流如何,原始功能是什么,现实中的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这种从生产实践、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充分体现了以增强自身体格体能、娱乐为主的体育精神。
“锣鼓响,心蓬浅”,这句俗语通常用来形容潮汕游神赛会时人们听到锣鼓声争相去看英歌表演的场景。
在潮汕地区,多神崇拜的信仰风俗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游神赛会作为多神崇拜信仰风俗的展演仪式,表现的是一种时间性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潮汕大锣鼓、英歌舞、动物舞等民间艺术形式,又与潮剧、潮绣等文化形式密切相关。
英歌舞表演气势雄浑、粗犷奔放。受访者供图
揭阳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欧俊勇认为,英歌舞表演气势雄浑、粗犷奔放,这些特点与民众赋予民间信仰避灾驱邪、禳福祛祸的功能相吻合。同时,潮汕地区也有浓厚的游神传统,英歌舞的表演也能给游神活动增添气氛。所以英歌舞与潮汕民间信俗活动关系紧密,是不少地区游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类型。
在“营老爷”队伍中,英歌队队员通常为所在村落的青壮年,英姿飒爽、动作矫健,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变换队形,不断行进,以刚劲奔放的舞姿,生成磅礴豪迈的势头,有力塑造了游神队伍的气势和节庆的“闹热”气氛。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陈福刁认为,潮汕英歌舞是一种区域性民俗体育活动,它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充满着鲜活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实生活中的英歌舞表演是潮汕人民在劳作之余的休闲时间里,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通过再现水浒英雄和弘扬水浒精神,所进行的发自内心向往的一种群体信仰活动。“英歌舞是游行队伍的前奏先锋,名为驱邪避鬼,营造气氛,实则体现了潮人的豪迈勇武。潮汕英歌舞表演时背靠背、肩并肩舞棒的阵势,充分体现了梁山好汉们团结战斗、生死与共的英雄气概。”
欧俊勇表示,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分布比较广,比较有名的是揭阳普宁、汕头潮阳两个地方的英歌舞。此外在揭阳的揭西、惠来、揭东都有英歌舞,就地域特点而言,以大南山山脉一带英歌舞较为盛行。
民国学者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潮汕)其风气近闽,习尚随之,不独言语相类矣。潮阳强悍负气,大类齐俗。士大夫有豪宕好义之风。惜多富不好礼。揭阳尚浮华,颇急公,间有健讼者。……澄海之士秀而文,糖蔗渔盐之利甲于其邑,但有力者皆可觅食,然多悍戾难驯。普宁颇类潮阳,然质实务本。”
柳剑文认为,上述文献说明,潮汕总体上风俗相似,但是潮阳人在潮汕人当中更强悍,富有反抗精神,普宁与潮阳民风很相似。“很可能是因为潮阳人强悍好义,对水浒英雄有较高的认同感,原先便有习武之风,于是编排和演练英歌舞。”
在传统英歌表演的尾声,一人扮清廷官员,身前后扎着布马,似骑马状,两手持双铜,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激烈对打,英歌表演最后以官员被打败倒地而告终。隗芾提出,潮汕地区是南宋、明两个汉族正统政权最后坚守直至灭亡的地方,而与之对立的又是元、清两个非汉民族政权,因此民族反抗意识十分强烈。英歌表演中的“打布马”表露着强烈的反清意识,在明朝看来,正是爱国精神的表现。这种怀古颂英雄的英歌,起着向观众,特别是后一代,灌输爱国反抗意识的作用。
“英歌舞植根于潮汕大地。尽管各地英歌舞类型略有区别,但是英歌舞所蕴含的粗犷豪迈、英勇无畏跟潮汕文化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文化特质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欧俊勇说。
柳剑文曾在潮阳、普宁、惠来实地调查,一乡一村的英歌队都有队长或教练,一般师承严谨,程式稳定。潮汕区域内,潮阳英歌、普宁英歌、惠来英歌流派纷呈,既有不同舞蹈速度快板、中板、慢板的区分,又有握槌和旋槌方式的不同。英歌在游神赛会中传衍,非师承的视觉和感觉误差是英歌槌长度不一和旋转速度、方式各异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师傅教徒弟式的个人传播或小规模人际传播,非师承的相互模仿借鉴组织传播和一定程度的大众传播也是存在的。”
1990年出生的李俊浩在9岁那一年主动报名村里英歌队。李俊浩在元宵节的时候看过英歌表演,“感觉很好玩”,就主动去报名学习英歌舞。原本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看他太小不愿接收,但因李俊浩有武术基础,最终还是招收了他,并让他担任队伍中探路的时迁一角,自此李俊浩开始了与英歌舞的缘分。
洪少华与英歌舞的缘分从上一代就开始了。洪少华的父亲创办潮阳捷英英歌队(即西岐英歌队前身),借鉴南拳精华和戏曲拳法等手法,对英歌舞的舞蹈动作和套路变化进行较大的改进,熔舞蹈、戏剧、武术于一炉。在洪少华看来,英歌舞是舞者们“一路走来,边跳边改”的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歌舞的动作比较简单,化妆和服装也比较简单,没有现在这样精美的戏服和多样的动作。但上一辈因务农身体基础普遍较好,跳英歌的多为中年人,有的到50岁了还在跳英歌,现在则是年轻人跳英歌居多。
朱晓鹏于1989年出生于汕头达濠,在14岁时随家人定居深圳。2019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朱晓鹏开始思考“归属感”这一问题,他回望家乡,了解达濠的历史以及潮汕人的过去,开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宝藏。或许是出于美学上的敏感以及气质上的相近,朱晓鹏决定创作一部以英歌舞为主题的电影,“英歌在我的童年中落下烙印,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才算酷。”英歌舞给童年的朱晓鹏留下的印象是“有气势”“燃”。如今,他认为英歌舞体现了潮汕人的刚勇、魄力和团队凝聚力。
朱晓鹏的动画电影《英歌》海报。受访者供图
2020年4月初,朱晓鹏独立制作的动画《英歌》先导片在网上放映,引发潮人圈关注。这部电影讲述英歌舞与舞者的故事,社会经济变化影响着英歌舞的传承,一位英歌舞教练在变与不变间挣扎,一步步坚持下去。
李俊浩曾有一段时间不跳英歌,那时候他在东莞工作,但后来还是选择回到普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兼顾跳英歌。“英歌本身的魅力能够感染人。队伍之间的兄弟情、凝聚力、激情都感染着观众,他们再反馈给我们,我们就跳得越激动,跳英歌是会有自豪感的。”李俊浩目前带领的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有60多人,其中有高中生,也有电商、医药行业的从业者。许多年轻人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之后慢慢被英歌的魅力打动,真正成为团队的一员。
受疫情影响,英歌舞已有一段时间没有在游神赛会的场合下表演,目前以小规模的舞台表演居多。在潮汕,许多学校、单位组织了自己的英歌队,进行日常的英歌训练和演出。李俊浩的闲暇时间往往在各个单位的英歌队间教学。李俊浩跳英歌已经有20年了,他说,“我会跳到老。”
洪少华从小开始跳英歌,扮过时迁,也扮过头槌李逵、关胜以及击鼓的宋江。现在,洪少华接过了父亲手中的英歌槌,成为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捷英艺术团艺术总监。洪少华坚定地表示,要把英歌一代代传下去,“英歌舞创作是我父亲一生的心血,我儿子也在跳英歌,我们当然要把英歌传下去。”
朱晓鹏的动画电影还在制作中,他希望再继续完善剧本,“要让电影在合适的时间推出。”许多外地的朋友通过《英歌》的先导片第一次知道了英歌舞,向朱晓鹏表示“这个很燃”。朱晓鹏认为,英歌舞虽然是传统文化,但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吸引着对潮汕文化不熟悉的年轻人。
【策划】达海军
【采写】肖燕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