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快评丨养狗纠纷不断,“违法必罚”有助定分止争

南方周末
+订阅

▲人们在户外遛狗。 (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图)

法律法规对养狗的规范其实并不少,但现实中,除非引起舆论关注,违法养狗者很少受到处罚。“违法不罚”助长了违法者的气焰,只有以更普遍的执法并依法进行处罚作为威慑,“违法必罚”,才能提高养狗者的守法主动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辛省志

责任编辑|陈斌

近来,由于养狗引起的纠纷不断成为舆论热点。虽说在舆论强烈关注之后,事件往往会得到解决,但人们也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为何违法养狗问题层出不穷?有关方面对违法养狗的执法是否到位?

这些纠纷的发生,直接原因都是养狗人的非法养狗行为。对于养狗的相关规定,其实不少。全国层面的法律有“动物防疫法”,规定饲养的犬只必须定期接种狂犬疫苗,携犬只外出要戴犬牌、系犬绳,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在地方层面,全国不少城市都制定了关于养狗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人大网的“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中以“养犬”为关键词,可以搜到全国近90个市的有效法规,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城市的养狗法规暂时没有收录到数据库中。

这些法规,都对养狗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做了规定。养狗必须登记、限制养狗数量、禁止饲养大型犬烈性犬、为狗接种狂犬疫苗、外出必须系狗绳等,几乎在每个城市的养狗条例中都有规定,有些城市甚至对允许遛狗的时间段也作出严格的限制。很多养狗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对违反条例的处罚。比如无锡市养犬管理条例规定,携犬进入禁止犬只进入的公共场所、携犬外出不挂犬牌系犬绳、乘坐出租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在禁止遛狗的区域和时间段内遛狗等行为,城管执法部门可以对个人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但是,这些处罚,往往是在事件引起舆论关注后才作出的。现实中,大量的违法养犬行为没有受到处罚。比如,法律规定养狗必须定期接种狂犬疫苗,不按时接种疫苗的要强制接种,并受处罚。而中国居民养狗总量粗略估计在1亿只左右,根据每年接种一次狂犬疫苗的规范,兽用狂犬疫苗每年应该有1亿头份左右的用量,但实际上,中国兽用狂犬疫苗每年的采购量只有3000万头份左右。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狗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每年接种疫苗。而主管部门强制对犬只接种疫苗并处罚养狗人的报道,几乎没有,倒是有很多为犬只接种疫苗提供便利服务的报道。提供优质便利的疫苗接种服务当然必要,但是对于不主动接种疫苗的违法者,也应该依法处罚并强制接种。

同样,对于遛狗戴犬牌、系犬绳等规定,也应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者要依法严厉处罚。当然,由于养狗者大多数都是在居民小区内遛狗,而主管部门一般很少会进入居民小区执法,而在小区内负有管理职责的物业管理公司则没有执法权,无法对违法养狗者进行处罚,只能进行劝阻,劝阻无效可以向执法部门举报,但是执法部门如果不能及时到达事发现场,可能在取证等方面面临困难。这一局面应该想办法突破。比如,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开展依法养狗整治行动,主动进入小区内对违法养狗行为进行查处。主管部门的养狗登记、疫苗接种数据库应该公开,便于公众对未登记养狗的违法者进行举报。而一旦有举报,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查处并处罚。物业公司也可以对小区内养狗情况进行摸底,并与疫苗接种部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对疑似没有及时接种疫苗的,可以向主管部门通报,由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违法不罚”助长了违法者的气焰。只有以更普遍的执法、并依法进行处罚作为威慑,“违法必罚”,才能提高养狗者的守法主动性。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