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传统村落探访⑦ 和平县热水镇兴隆村:围屋哭嫁成乡村旅游产品

南方+ 记者

近日,笔者特意实地走访了于2019年名列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和平县热水镇兴隆村。

兴隆村位于热水镇北部,坐北向南,距镇政府2.5公里,距和平县城22公里,属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村。该村有5个海拔千米左右的山峰(铁心嶂、白叶嶂、天子英嶂、白龙嶂、洋湖嶂),八山环抱村庄,浰江河自北向南从村西面绕过。全村有林地2万多亩,西面有20多亩滩坝,东面和南面有开阔的平地。

兴隆村主楼大门口。

兴隆村主楼大门口。

一块块菜园环绕着兴隆村围屋四周。块块水田,片片相邻,阡陌纵横。远山、绿水、稻田、和古村落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

此村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溪水潺潺,环境优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美丽宜居。

村落形成于清朝,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2亩,户籍人口891人,常住人口512人。

兴隆村廊道天井。

兴隆村廊道天井。

兴隆村人姓王,始祖由山西太原经浙江、江西、福建迁入广东龙川县,明朝弘治年间迁到和平峒均坑(明正德十三年设和平县),清初(1616年)迁热水马村(现热水镇北联村河东片)。

1616年,始祖王师三建村立基。先建三厅祠堂,一围围屋。后来随着人口不断繁衍,逐步加建二围和三围。到清末形成三横三围的围屋。1935年重修祠堂。1966年,因人口增长,改建围屋,拆除西碉楼,锣楼,花胎,在西边建起了四排排屋。1986年和2001年重修祠堂、水塘。2002年开发旅游业。修葺了部分围屋。

兴隆村龙头(围龙屋前端)。

兴隆村龙头(围龙屋前端)。

兴隆村现有围屋、祠堂、下舍屋。村庄格局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成围。

兴隆村围屋内墙和天井呈方形,外围墙呈圆形。围屋中有的窗柱上圆下方,与方形祠堂匹配。方圆对立、组合成屋围独特整体。

兴隆村祠堂围屋呈半圆形,三横三围三厅堂,坐北向南,最高三层,青砖灰瓦、土木结构,方形木窗,采光充足。

兴隆村下舍屋(第三房族人居所)乃方形排屋,一排一横,坐东北向西南。

兴隆村龙尾(围龙屋尾端)。

兴隆村龙尾(围龙屋尾端)。

兴隆村民俗文化客家传统婚嫁,被列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产生于清末,主要环节有:说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送嫁,接亲,拜堂。新娘出嫁时,主要由四句押韵语句表达情感。随着时代变迁,客家山歌中的部分韵律逐步渗入婚嫁四句中来,形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哭嫁”歌。

兴隆村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分别在传统民居外围加建了围楼和排楼。

兴隆村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分别在传统民居外围加建了围楼和排楼。

自2005年起,兴隆村挖掘、整理、恢复了客家传统婚嫁民俗文化,利用保存较完好的客家围屋,开发了旅游产业,把“哭嫁”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得到旅游市场认可。“哭嫁”如今仍以活化方式传承,成了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兴隆村传统民居内住户仅一两家,放养了大批家鸡。

兴隆村传统民居内住户仅一两家,放养了大批家鸡。

身处兴隆村,远眺,山峦叠嶂,青山翠绿;近看,流水淙淙,清澈见底。花香鸟语四季不断。该村黄峰斗水库水属一级饮用水,供应和平县城居民饮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外商投资,蝴蝶峰生态旅游度假村正在建设之中。

【全媒体记者】蒋才虎

【通讯员】朱景优 陈颖丹 袁艺

编辑 梁甘堂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