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为它点赞
特别提醒:本次活动不涉及费用,不会主动致电。请勿轻信他人自称为“工作人员”,勿进行刷票。
市委政法委坚持统一规范、稳步推进、高效便捷、共建共享原则,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依托的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及运行机制——“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站(室),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提供“由心而治”新思路。
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平台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市委政法委与市卫健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市基层综治中心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室)的实施意见》,明确镇街、村(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室)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工作要求等,加快推进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山全市各镇街“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室建设覆盖率达100%,村(社区)建成率达100%。
“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室建成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主动作为,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组建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建立卫生健康等重点行业部门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每年至少开展2次培训演练,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后心理应激障碍。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吸毒戒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中的高风险对象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市各镇街心理服务站开展心理咨询2834次,心理危机干预244个,心理疾病转介168宗。
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
目前,全市328所中小学中已有306所建立心理辅导室,建成率93.29%,配备专兼职心理老师2562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和兼职心理老师深入石岐区、南区、火炬开发区等镇街学校,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讲座及疫情期间利用线上开展讲座,开展《释放压力,拥抱好心情》《直播:孩子游戏成瘾,家长怎么办?父母课堂线上心理系列培训》等授课培训28场次,受惠师生家长超25万人次。
中山市还积极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在公安、司法、信访等重点行业部门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兼)职人员,每年至少为职工及其管理对象开展1次心理服务,支持其他单位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评估、健康宣传、咨询辅导、教育培训等心理健康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创新发展线上心理援助服务平台
通过APP、公众号、援助热线电话等多种渠道,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线上”心理援助平台,加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常态化开展7×24小时服务。疫情期间,为帮助家长调节家庭关系和氛围,缓解焦虑情绪,市妇联运用“云直播”的形式,举办一系列在线心理健康专题公益讲座,在线关注人数为50000人,每场在线观看直播课人数达万人以上。2021年,提升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能力纳入了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中山市委政法委督促指导各镇街动员各类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构建群众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畅达渠道。如大涌镇残联、“粤心安”安堂社区心理服务室开展“学党史,办实事,开新局”——2021年全国助残日服务集市活动;古镇镇开展“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异常”等主题心理讲座;东凤镇以“从心出发”为主题,分别到村、企业开展心理知识讲座。
目前,中山已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协同、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各项重点工作已纳入市平安中山建设绩效考核内容。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完成各镇街“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室建设全覆盖。市卫健局和市教体局分别主导开展“1+N+N”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对全市2891名重点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防控工作,接受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及家庭咨询超2400例。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公益热线,组建中山市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队伍在23个镇街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心理疏导,逐步完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稳步提升社会风险防控能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