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韵凤城、魅力水乡,我来支支招

顺德政协
+订阅

//

论道顺德

12月14日上午,围绕顺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以水美城、以水兴城”重大战略,第55期“论道顺德”区政协委员建言资政座谈会以“打造水韵凤城、魅力水乡,我来支支招”为主题,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参观乐从上华村水环境治理成果,再一起为顺德水环境治理建言献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职能部门谈治水

水环境“家底”好,水治理有新招

顺德作为一座典型的水乡城市,有大小河涌近1000条,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2.6%。顺德“以水美城、以水兴城”的“家底”如何?职能部门有何治水新思路、新作为?

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副局长李加华介绍,顺德水环境总体较好,今年1至10月,顺德水环境质量全市排名第二,重污染指数改善率居五区之首,全市32个镇街水环境排名前三名分别是陈村、乐从、北滘。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将强化水环境监测能力,在现有360个河涌水质监测点的基础上增设监测点,实现近千条大小河涌全覆盖,摸清水污染原因“对症下药”;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河涌水质监测效率,目前已在9条水质未达标河涌开展试点,利用无人机、无人船等技术手段,实现“海陆空”同步多点位全河段水质监测,为河涌治理提供精准方案,试点成效显著,将进一步推广;加强排污口体系建设,做到“查、测、溯、治”,即查清排污口,测出污染物,污染溯源,精准治理;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大治水宣传,强化信息公开,推动全民参与治水,让水环境质量接受全社会监督。

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杨梦熊介绍,仅在“十三五”期间,顺德就完成了3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目前顺德现存污水管网有2400千米,日污水处理量达90万立方米,今年事关水环境的两件民生实事——完成300千米污水管网建设、消除29条农村黑臭水体也基本完成。杨梦熊表示,未来将严格落实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城不压乡、楼不压水”的要求,用“清岸行动”还市民连续的河岸公共空间,实现“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

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启新表示,水韵凤城不仅是指城市建设,还包括了乡村振兴,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韵味更多体现在乡村,接下将大力推进美丽田园建设,3年内完成6万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减少养殖尾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打造百里芳华精华段的基础上,围绕潭州水道、顺德支流等水系,打造龙舟、功夫、美食等乡村文化IP,递进推动“清岸”“美岸”“活岸”,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落微水系治理,如推进“美塘行动”等,配合“清岸行动”,打造优质的农村人居环境。

委员专家提建议

巧用典故良策多,建言建在点子上

职能部门负责人谈治水思路清晰,专家委员们谈治水可谓妙语连珠,建真言、献良策。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王泽坚用《三个和尚》和《魏文王问扁鹊》两个小故事,把城市治水机制、水治理的投入与成效、城市治水规划等专业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建议更是一目了然。“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怎么解决?庙里的住持要厉害点,和尚就都听话了。治水一定要高位推动。”“《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对水治理也有启发。顺德的黑臭水体就要用‘扁鹊的方法’去治,但更应该用全新的资源观去看待水资源,将水资源视为城市最有价值的资源、城市的活力源泉去看待,系统看待水治理,全社会达成共识后,全员同向发力,如经促部门在招商引资的时候要有负面清单,水污染项目不能引进;城乡规划部门要把活力要素放到水边,城市空间布局跟水的空间布局结合起来;村居、企业、市民也要自觉参与,这样治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王泽坚还引用了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治理及规划、常德市水城规划建设、东莞市松山湖水系治理等国内外城市向水而生的案例为顺德治水提供参考。圣安东尼奥河5千米滨水环线集聚了当地特色建筑、餐饮娱乐设施,“有点像丽江,有点像阳朔,还有点像淮海路,这里汇聚了城市的活力源泉,慢慢声名远播,成为游客旅游的必到‘打卡点’。”常德市以水为焦点,让城市和自然连接在一起;以水为语言,让历史文化和现代景观融合在一起;以水为纽带,让生产生活交融在一起,最后实现以水为载体,让产业和空间的整体融合,以水作为城市的灵魂,以人为本地实现了水城战略,实现人居环境的升级。东莞市松山湖通过开展水系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把价值洼地变成了价值高地。

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是顺德高质量治水总体规划的参与单位之一。区政协委员、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尚贤认为,防止河涌返黑返臭,要对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实行建管一体化管理;要充分运用智慧化手段,利用大数据为治水提供指引;要建立长效监督执法机制,让执法有制度、市民监督有渠道、惩罚透明公开,形成全民参与治水的良好局面;要以水为载体,以水文化为纽带,打造闻名遐迩、水韵悠长的水乡示范。关于水乡示范的打造,欧阳尚贤建议,以治水为抓手,推进整村改造,整村改造要做到形改而魂在——注重保留乡村历史印记和古朴味道,保留原有的河涌体系格局,清岸之后还要美岸、活岸,把河岸空间打造成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为乡村注入更多活力,打造顺德特色的乡村振兴聚集区,把民俗文化、水乡体系、美食等用绿道、水道串联起来,促成乡村全面振兴。

区政协委员、区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协会会长、盈峰环境高级执行副总裁佘永亮认为,经济发展和水环境治理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关系,建议顺德在治水过程中充分发挥全区约300家环保企业的优势。区政协委员李国尧建议,策划举办岭南水上运动会,让群众更爱水乡,更爱护水环境。区政协委员周志锋建议,成立“活化办”,将水治理好后,还要活化河涌边的民居,盘活河涌两岸的闲置建筑物,打造水边的艺术空间。

顺德区政协副主席刘国兴表示,选择上华村举办一场“水边的”座谈会,就是让大家感受水环境治理带来的幸福感,治水要和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才可以打造出更多上华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当前顺德正在推进“74921”治水工程,“7”即开展7大水系流域治水,“4”即用三年时间治理好400千米黑臭河涌,“9”即实现90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量,“2”即三年投入200亿元治水资金,“1”即新增1000千米污水管网,治水是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才可实现水韵凤城的美好愿景。刘国兴同时建议,“清岸行动”过程中要注重保留“乡村四古”,留住村民记忆和乡愁的历史见证。

来源:顺德政协

编辑:骆苏艳

校对审核:顺德区政协 肖宇超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