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生而罕见 爱是永恒》,全片时长10分01秒
年终回访丨70万元一针降至3万多,小“米粒”的救命药纳入医保
2021年已接近尾声,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又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大时代下,人们品尝着自己的酸甜苦辣,体会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这一年大家经历了很多不易,也在其中体会到了许多温情。临近岁末,我们回访三个曾关注过的小群体,看看他们现在过得好吗?
70万元一针救命药!10个月婴儿患罕见病,全家透支11张银行卡|视界
杜佳在手机上观看刚结束的2021年医保谈判视频。
2021年12月3日,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医保,这种治疗SMA的天价药降到了3万多元一针。
12月3日,2021年的医保谈判结束,一条被称为“灵魂砍价”的视频广泛传播,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医保,这种治疗SMA的天价药降到了3万多元一针。这个消息让包括杜佳在内几乎所有的SMA患儿家长都激动落泪。
尽管洗澡对于SMA患儿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但“米粒”喜欢,趁天气还未降温,杜佳就满足他。
如今一岁半的“米粒”患有罕见病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由于呼吸肌无力,小小的痰液堵塞都有可能致命。为了挽救“米粒”的生命,2020年10月,杜佳和丈夫刷光了11张银行卡,除了自己所有积蓄,还有双方父母的退休金,亲戚朋友的借款,以及90岁奶奶一辈子的3万元存款。即便有“买一赠五”的优惠,全家也仅筹得“米粒”一年的治疗费用。
2021年9月13日清早,杜佳和公公婆婆收拾东西,准备带“米粒”前往深圳,进行第六次鞘注。
由于需终身用药,“米粒”后续的治疗费用出现短缺。2021年世界罕见病日前夕,南方日报记者前往茂名,蹲点记录下一个SMA患儿的家庭日常,报道共筹得73万元捐款以及部分医疗物资,“米粒”得到继续治疗的保障。
半途中,血氧仪突然报警,杜佳让救护车司机靠边停下,给“米粒”清理痰液。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车程,“米粒”从茂名转运到了深圳市儿童医院。
9月13日,杜佳和婆婆廖文华带着小“米粒”前往深圳进行第六次鞘注,由于路途遥远,颠簸随时会引发小“米粒”痰液堵塞,故只能用救护车转运至深圳市儿童医院。
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站,杜佳给“米粒”办理入院手续。
在进行鞘注诺西那生钠前,医生对“米粒”进行了身体机能的测试评分,出来的结果让杜佳感到很满意,因为前面4针加起来才6分,而最近一针就进步了6分,“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医生对“米粒”进行了身体机能的测试评分,“米粒”进步很大,杜佳开心地露出笑容。
9月15日下午两点,药房代表将一个硕大的恒温药箱送抵病房,杜佳亲自打开层层包装,尽管已不是第一次操作,但整个过程她依旧十分谨慎,最后取出一个5毫升的小药瓶,里面装着“米粒”的救命药——诺西那生钠。
戴上呼吸机的“米粒”静静躺着,大大的眼睛打量上方。
杜佳将药瓶递给护士带入注射室,此时,“米粒”的主治医生路新国和其他医护人员已经准备就绪,传递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用测温枪监控药物温度,以保证以最佳的药效注射进入小“米粒”体内。鞘注的过程很顺利,因为疼痛,“米粒”发出了微弱的哭泣声,病房外的杜佳有些揪心。
一岁半的“米粒”开始要穿定制矫形鞋,各种治疗仪器和康复器械也是不菲的开支。
面对每个SMA患儿家庭的遭遇,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路新国直言备受冲击,除了巨额的药费,照顾一个SMA患儿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希望全社会能给予罕见病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路新国说道。
由于没有吞咽功能,“米粒”一直都只能通过鼻孔进食,格外辛苦。
12月8日,冷空气南下,南方开始降温。刚做完胃造篓的小“米粒”不再需要通过鼻孔进食,痰液也相较之前少了许多,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甚至可以在不借助呼吸机的情况下,斜靠躺椅上一个半小时。然而杜佳依然很担心,冬天是SMA患儿最害怕的季节,痰液造成的堵塞,随时都可能致命。
杜佳打开药物恒温箱的层层包装,最后取出一瓶5毫升的药瓶。
“米粒”的主治医生路新国和医护人员将诺西那生钠注射进“米粒”的体内,每个环节都需要用测温枪监控药物温度。
“希望小米粒能熬过一个又一个冬天……”这是母亲杜佳的最大心愿。
天气开始降温,“米粒”身上盖上了印着长颈鹿的被子
【总策划】张俊华 谭仕龙
【监制】罗彦军 曹斯
【统筹】曾强 张由琼
【导演】张由琼
【摄影】张由琼 姚志豪 张迪
【剪辑】周鑫宇
【文字】张由琼
【设计】谭唯
【运营】董晨晨
【校对】黄买冰
【审核】李细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