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老区一方水土:笪桥隔水蒸鸡“蒸”亿元大产业

化州融媒体中心
+订阅

俗语说:“无鸡不成宴”,一千只鸡,可以做出一千种味道。鸡是最常见的食材之一,但能把鸡做出极致的美味,技艺还被列入茂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只此一项,那就是“笪桥隔水蒸鸡”。如今,“笪桥隔水蒸鸡”的名声早已冲出茂名,在湛江等地均有“笪桥隔水蒸鸡”饭店,而且生意红火。

今年以来,革命老区化州市笪桥镇党委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不断擦亮“笪桥隔水蒸鸡”传统美食品牌,通过培养粤菜人才和建立传承保护基地,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子。  

隔水蒸鸡技艺的由来

“隔水蒸鸡”,顾名思义就是隔着水依靠蒸气蒸熟的鸡肉菜式,是粤港澳及桂、琼等华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道名菜,这种烹饪技艺已流传了数百年,并形成独特的隔水蒸鸡饮食文化。据了解,化州市笪桥隔水蒸鸡始创于明末清初,近代由笪桥镇柑村一有名厨师叶氏改良后形成的一道名菜——隔水蒸鸡。叶氏第十四代传人叶培宽推陈出新,独创了一种新的“隔水蒸鸡”烹饪技术,后传到了第十五代传人叶火平手上。

笪桥镇柑村致力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发掘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收入也有了很大提升。富起来的柑村对于当地文化基因的传承变得更为重视。

据当地人介绍,“隔水蒸鸡”技艺能在柑村发扬光大与当地风俗习惯、厨师文化有关。笪桥人不爱吃辣,不靠海也没有海鲜吃,村民们唯有把鸡这一易得的食材做鲜美一点。另外,笪桥镇村村有年例,只有柑村没有,其他村做年例需要大量厨师,于是柑村人到处帮人做厨。后来厨师越来越多,厨艺也越来越高,这才能把‘隔水蒸鸡’做到极致。现在村里登记在册的厨师行业从业人员有65人,这个比例相对其他地方是很高的。

技艺传承不间断

经过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笪桥隔水蒸鸡美名远播,2009年被列入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8年被列入茂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9年被评为化州市“粤菜师傅”美食名店及化州市“粤菜师傅”工程茂名十大名菜之一。

近年来,在笪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非遗传承人叶火平四方授艺,培养新人,不断改进隔水蒸鸡技法,制订农家土鸡十年饲养计划,利用柑村的地理条件投资数百万元培育土鸡种苗和养殖土鸡,年产土鸡30万只以上。按照一只“隔水蒸鸡”90元价格计算,年产值可达2700万元。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笪桥镇党委学史力行,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依托各村(居)合作社,有效改变“散户”自产自销的模式,解决生鸡、“隔水蒸鸡”生姜等配料和饭店需要的牛肉、猪肉、黄瓜干、青菜等家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形成“抱团”作战的良好局面,推动种养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镇种养产业产值预计超过2.8亿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据介绍,笪桥镇在柑村、横岭等地免费开展粤菜师傅工程系列培训,并且由“笪桥隔水蒸鸡”非遗传承人担任老师。今年来,基地已培训出粤菜师傅250人,带动就业创业80人。此外,笪桥镇还建立了隔水蒸鸡的传承保护基地,对隔水蒸鸡制作的历史资料、技术配方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研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力争走出一条传统中餐现代化的新路子。(通讯员:王依琪、董天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