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雨露滋润心田,顺德自强不息的他们用实力“破圈”

南方+ 记者

康园中心的建设,为残疾人改变自我、提升能力、融入社会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是维护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安宁的重要举措。依托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残康服务板块项目的推进,顺德近三年里投入1800万元,以竞争择优的方式扶持各镇街康园中心硬件建设和运营创新项目,目前,全区共有15家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实现所有镇(街道)服务阵地全覆盖,配备有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职业训练导师等,服务超490名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学员。

与景区相融的就业拓展

杏坛镇逢简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旅游景区,与游客服务中心一路之隔的是逢简慈善综合楼。而逢简社区康园中心设在一楼,此外还有爱心工场和康复训练室,二楼设有书香社、翰墨轩、心灵港湾、乒乓球室、爱心厨房、棋艺室、综合演艺室等功能室。

逢简社区康园中心由杏坛镇公共服务办公室主办,杏坛镇残疾人联合会、杏坛镇社会服务综合中心、逢简村民委员会联合协办,由顺德区勒流融乐康复服务中心承办,并得到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扶持,

程立民是逢简康园中心的运营主管,他同时也是融乐康复服务中心的创办人,有着17年康复治疗师经验。除了为中心内的40名残疾学员和千名长者做好日常服务外,近期他带领团队成员一道,紧锣密鼓推进一个新的残疾人就业发展计划项目。

项目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创就有明天!”,在建的一栋百平方米小木屋、阳光下晾晒的一叠叠辣椒饼,均是这个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融合助老、助残的特色服务带动下,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逢简乡村振兴的‘引流’入口。”程立民介绍,其推进的项目将化流量为效应,结合逢简村的旅游优势,研发特色产品、制作休闲快食、制作及出售手工艺纪念品等,为逢简村及周边村居的残障人士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通过岗位实践进行工作技能和社交训练以提升其就业技能。

杏坛逢简康园中心内,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工艺品制作。  欧阳少伟 摄

杏坛逢简康园中心内,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工艺品制作。  欧阳少伟 摄

“目前项目团队已研发出多款农产品,中心学员也参与到产品挑选、清洗、调制、烹饪的过程。”程立民说,这些特色产品源自顺德美食文化,并涵盖时尚小食、甜品以及饮品,有豉油辣椒、辣椒饼、芝麻糊、花生糊、抹茶椰汁千层糕、椰汁千层糕、龟苓膏、椰汁西米露、苦瓜柠檬茶、青瓜柠檬茶、鸭屎香柠檬茶等。

“逢简本土企业也非常支持残障人士就业,甚至还把其中一条生产线放到康园中心内”,程立民说道,康园中心内有20多名学员负责变压器的线圈制作及生产,企业为残障学员提供技能培训、给学员发“工资”,而康园中心则用专业手法陪伴、管理学员,做好情绪照顾、残障康复等系列服务,“分工合作,大家都为促进残障人士提供专业服务”。

杏坛逢简康园中心学员们精心设计制作的工艺品。欧阳少伟 摄

杏坛逢简康园中心学员们精心设计制作的工艺品。欧阳少伟 摄

在上述探索基础上,逢简康园中心运营方还结合社区营造计划,在附近的一处祈福社,将其周边的百年榕树打造成许愿树。中心学员计划制作一批许愿带,提供给游客,推动社区建设的同时还能增加收入。

杏坛逢简社区的许愿树。欧阳少伟 摄

杏坛逢简社区的许愿树。欧阳少伟 摄

对于上述项目的推动,程立民信心满满,因为在勒流大晚社区康园中心内,他已有一定的探路经验。通过技能评估,运营机构为大晚康园中心的学员开展烘焙培训,让他们学习熟悉烘焙工具、材料和食品配方,掌握烘焙技巧,并以“代币制”的方式有效管理学员,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社区相依的爱心助残

离杏坛逢简20公里外的容桂细滘,也有一处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更多美好空间。它就在细滘联丰路上,是一处色彩鲜明的“小绿屋”,其面积虽小,但迸发的正能量却颇大。

容桂细滘康园中心是一处特色的“小绿屋”,地铺有洗衣店、小吃店等。 欧阳少伟 摄

容桂细滘康园中心是一处特色的“小绿屋”,地铺有洗衣店、小吃店等。 欧阳少伟 摄

“多一人就业,多一份幸福。”小绿屋联排的4间地下铺提供了一系列有偿社区服务,包括干洗、汽车清洗、小吃饮品售卖、派对餐等。这些店铺的工作人员以残障人士为主,虽然他们苦训下的“动作”稍显“机械”,但他们认真、尽责、细致的一面,却让附近社区的居民都为之称赞,甚至其他镇街的也都来“帮衬”,只因想给他们机会融入社会。

这些店铺其实均属于容桂细滘康园中心,承担运营服务的是容桂伍威权庇护工场。

容桂细滘社区康园中心于今年5月19号正式更名为容桂街道康园残障人士服务中心,现有20名残疾学员,常驻有6名社工,主要为容桂街道16周岁以上的适龄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功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社交技巧训练、园艺治疗、庇护性就业和康乐文体活动等多种服务。

细滘康园中心洗车组的组员们,每天可洗10-20辆车,每辆车洗车费30元。学员月收入约在500元-2000元之间,收入来源包括生活补贴以及庇护工场所接订单产生的利润。

细滘康园中心院子内,“多一人就业,多一家幸福”的主题墙绘让人眼前一亮。  欧阳少伟 摄

细滘康园中心院子内,“多一人就业,多一家幸福”的主题墙绘让人眼前一亮。  欧阳少伟 摄

33岁的小乔从2019年进入细滘康园中心培训后,不仅成长为手工艺班的业务骨干,还加入了中心洗车组。“参加康园中心服务后,我的孩子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在生活自理和就业自信心方面均有提高。”小乔的妈妈梁艳(化名)说。

2020年,细滘康园中心在党群服务中心内还增设了爱心驿站的培训服务点,由“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社区出资”共建,占地约70平方米,驿站由康园中心运营,设有便民区、阅读区,站内学员提供茶饮服务、自动阅读服务等。20岁的小璇喜欢音乐,也喜欢读书,她很珍惜目前作为爱心驿站管理员的岗位,用自己的热忱服务,赚取每一天的美好。

“爱心驿站的增设,不仅使社区居民及快递小哥、公交司机、环卫工能享受便民服务,也让社区居民对残障人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促进社区残健共融氛围。”细滘康园中心运营主管吴焕明介绍,在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爱心驿站在今年还被评为“顺德乡村美丽角落”称号。

今年,容桂街道康园中心还成为广东省容桂助残健身示范点,选址于细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其中室内建设点训练面积80平方米,室外建设点训练面积300平方米,为辖区内残疾人及社区人士提供体育健身的平台。由于该示范点就在一河之隔,目前细滘社区两委已在建桥打通,这让细滘社区的残疾学员们倍感方便。

近期,学员们还录制了短视频,参与第十届顺德特殊共融跑活动线上接力活动,阵阵欢笑声,透过手机屏幕传出,为这个冬日增添了更多的温暖。

为了更好地保障全区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的运营发展,2021年3月,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印发《顺德区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认定与扶持办法》,填补了长期以来的政策空白,从场地设备、功能场室、服务机构资质、服务人数、补助标准等方面规范和保障社区康园中心的日常运营。并鼓励各康园中心结合镇街特色产业,开发除手工件加工以外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工种,打造康园创新服务的“一镇一品”,逐步提供更完善的康园服务、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残疾人服务当中。

【南方日报记者】欧阳少伟

【通讯员】杨晶晶

编辑 熊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