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创新设计“街区+红色网格”,让党员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参与到治理中来|百日攻坚·为民破难⑲

南方+

街区理事会上,红色网格牵头人、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等街区各方力量定期议事,小事街区包干,大事社区牵头协调解决;

共治小院里,租客、房东和睦共处、其乐融融,从最美房间评比到楼栋共同管理,原本是陌生人社会的出租楼变成了温馨的家园;

社区居民家中,红色网格员成为了常客,看望孤寡老人、宣传党委政府的最新政策、倾听居民对街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开展普法宣讲……党群关系在一次次联户走访中更加紧密……

一场“街区+红色网格”治理改革,正在龙华区观澜街道催生崭新的气象。

与深圳原特区外其他街道一样,观澜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转型期,存在突出的三大特点:一是管理面积大。观澜辖区面积约34.6平方公里,超过内地部分县城的城区面积。二是人口体量大。总人口约34.37万人,户籍人口仅1.19万,外来务工人员占辖区总人口比例超过96%,脑体倒挂严重。三是工作量大。辖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居住形态以城中村为主,社区平均人口超过3万,大社区人口超过6万,管理、服务任务繁重。

在某种意义上,地大、人密、事多的观澜,堪称超大城市深圳的局部投影。

而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成为观澜在基层治理改革创新中不变的课题。

近年来,观澜结合辖区实际,分阶段、分步骤推动各类资源、服务、力量向基层聚集,尤其是今年以来,创新设计“街区+红色网格”,推动党员沉下去、向网格报到,引导居民走上来、参与街区治理。

通过“让党员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参与到治理中来”,观澜“街区+红色网格”治理改革正努力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为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人口高密度城区特点与规律的治理新路率先破题。

1、从片区责任制到“街区+红色网格”

2017年,观澜正式启动基层治理改革。

基于辖区人口结构严重倒挂,基层管理、居民服务任务艰巨的现实,在改革第一阶段,观澜着力强化“以服务促管理”理念,以社区为片区,构建“片区责任制”模式,将资源、管理、服务下沉社区,重点破解“社区看得见,管不着;街道管得着,看不见”的治理难题,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工作的意见》及包含机构运行、党群服务、绩效考核等在内的6个配套文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

在“片区责任制”模式下,观澜不增加街道总员额,将原属街道城管、劳动、安监等职能部门的部分管理力量下沉社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占比由原来的40%提高到60%。同时,社区原有组织架构优化重组为“两办一中心”,即社区综合办公室、社会管理片区办公室、党群服务中心,实行扁平化管理,以顺应社区治理的变革。

经过“片区责任制”的腾挪,观澜基层治理气象一新,连续3年(2018—2020年)获得全区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第一名;连续3年(2018—2020年)获全区依法信访绩效考核第一名;连续两年(2019—2020年)获全区安全生产及消防工作年度绩效考核优等。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以“片区责任制”为核心的1.0改革,初步形成了与观澜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基层治理格局,城市管理秩序焕然一新。但是,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来深建设者家园意识不强、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突出、社区党委班子治理责任尚未压实等问题依然存在,距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善治目标,仍有提升空间。

基于此,在“片区责任制”的基础上,观澜街道启动以“街区+红色网格”为核心的新一轮基层治理改革。

新一轮改革中,街区作为最基础的治理单元,是实践公众参与的空间载体。

观澜将每一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街区,由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包干,统筹挖掘街区各方力量,组建街区理事会,开展街区共建共治。

红色网格,作为最基础的服务单元,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平台。

观澜依托城市基础网格建立红色网格,推动党员进格,服务入户,分片包栋,统领各类力量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民情民意收集等工作,实现党群联系“零距离”。

同时,观澜制定《关于依法落实基层治理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要求》,对涉及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关乎街区或社区发展建设的事项,通过线上线下多元渠道和平台,向群众公开,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知情促动居民广泛参与。

不仅如此,观澜街道还建立督导支持体系,制定相关工作指引,全流程、全链条辅导工作方法、督导工作落实、考核工作成效,推动“街区+红色网格”工作落地见效。

2、创新街区治理“我要带着居民们一起干”

担任牛湖社区石一街区街长快一年了,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党委委员、社区工作站副站长黄思标最自豪的就是,为街区居民建起一座占地超过2100平方米的公益康乐园。

这是“小街区”共建共治解决“大民生”的典型案例。在石一街区,一片空地荒废许久,经街区居民提议,街区理事会在社区党委支持下,协调城市更新单位、街道和社区三方出资75万元,将空地改建成一座集健身康乐、篮球场、表演舞台和便民停车场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公益乐园,解决了居民群众休闲娱乐和停车的大难题。

从公益康乐园的建设中,黄思标看到了街区治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底色。

今年初,观澜街道街区治理开始试点后,黄思标最大的感觉就是,街区里所有的这些活,他都要去想、去组织、去思考。

“以前,我在社区主要是负责安全生产这个‘条’,只要对上能对接,对下能管理就行,但在‘块’的方面没有明确。现在,街区治理明确了我们这些社区班子成员‘块’上的治理责任。这是一个挑战,很考验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但是好处显而易见,就是管理更加精细,也更加贴近群众了。”黄思标坦言。

街区理事会是开展街区共建共治的重要平台。在石一街区理事会成员中,有红色网格牵头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三会”成员、企业负责人、环卫公司代表、居民和商户代表、社区组织“楼栋红马甲”负责人,再有就是社区工作站相关工作组的负责人、基础网格员、综合巡查队员,都是在街区比较有威望或者是群众比较熟悉的人。

试点到现在,石一街区理事会开了8次会议,讨论了19个议题,每次议事会当场形成决议,并由专人去跟进落实。能够用街区资源解决的问题,街区自己包干;需要社区或者街道跟进处理的,由社区牵头协调解决。

“开展街区治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带着居民们一起干,最大限度地调动‘块’上的力量,‘条块’融合起来,服务和治理融合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黄思标有感而发。

一群人,一条心,扑下身,暖民心!观澜街道启动街区治理以来,在街长们的牵头推动下,街区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许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操心事得到了解决,大至一座公益康乐园的建设,小到一批防撞柱的安装、一片晾晒区的规划,无不得到居民的交口称赞!

截至2021年11月30日,观澜街道3个试点社区的20个街区共召开139次街区理事会,讨论议题255个,已办理192个,正在办理63个。

3、做实红色网格 党员进网格,服务暖民心

在观澜街道“街区+红色网格”治理体系中,红色网格是最基本的服务单元。

党员进格,服务入户!观澜街道推动辖区1700余名党员向网格报到,通过“联户走访”,开展“六上门”服务,并建立党员积分、支部积星激励机制,将红色网格打造成为联系服务居民、沟通政情民意的服务枢纽、治理桥梁。

既是党员又是网格员的朱县华,是红色网格员中积极的一员。担任牛湖社区石三街区第27红色网格牵头人至今,朱县华已经走访了280多户居民。看望孤寡老人、宣传党委政府的最新政策、收集居民对街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开展普法宣讲……朱县华就像一位老大哥一样,成了网格左邻右舍熟悉的人。

他认为,网格员就像是社区的“耳目”,“我们与群众有沟通,有互动,保持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前,群众很多心声,不知道跟谁说。开街区理事会,也不能把整个街区的居民都请过来,居民的心声也需要有人去搜集”。

因此,每逢入户走访街区居民,朱县华都会首先亮身份,告诉居民,“我是党员,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我们,能够解决的我们一定帮你们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也可以反映到街区,大家一起想办法”。

“我们就是群众和街区治理之间的桥梁。”朱县华说。

现在,“红色网格”的服务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党员的认同。

不久前,观澜街道开展“红色网格 学史力行 服务有我”征文活动,通过红色网格员“我以我手写我心”,多维度呈现党员联系、服务居民的真情实感,发掘对于红色网格工作的真知灼见,80名基层机关、企业、社区党员踊跃参与。

“红色网格重拾淡化了的党群干群关系”“红色网格联户走访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真、诚’开展网格走访,感受服务居民的‘累、苦、甜’”“每次走访,都能接触真实的民众生活,收获满满的感动”……80篇征文,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澜表达”,也将“红色网格”深深嵌入到广大党员群众的心坎儿上。

4、被解放的社区党委书记

观澜新一轮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就在于,压实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的治理主体责任,将社区治理从党委书记“一人挑大梁”变为党委班子、社区居民“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今,“街区+红色网格”落地,作为社区当家人的党委书记如何感悟?

黎光社区党委书记、副总街长吴国斌的感受具有代表性。

“搞这个‘街区+红色网格’后,我感觉自己被解放了不少。”吴国斌开门见山地表示,以前干基层治理,什么都压在社区党委书记的身上,书记要负总责。现在,书记的职责没有变,但是,街长们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了,整个班子的责任心、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我下面有7个街长,他们越能干,我作为书记肯定是越轻松。”吴国斌说。

那么,被解放出来的社区党委书记抓什么?

吴国斌坦言,第一,街区治理责任压实后,街长们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碰到什么困难,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反馈回来以后,社区党委书记就要做街长的后勤保障。

“街区治理中,共性的问题,我们提出来班子共同讨论、解决。比如说停车难,是每个街区都能碰到的问题,也是居民反映最多的问题,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怎么解决。如果是个性化问题,就针对这个街区对症下药。如果社区层面解决不了,我们就往街道上面报,通过上面力量来解决问题。”吴国斌说。

第二,社区党委书记解放出来后,可以更加专心考虑整个社区大的发展方向。

“比如说,黎光新围这一片,在搞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这对黎光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就围绕这项工作发力,土地整备中出现的问题,我要去跟进,要求和动员相关街区的红色网格员去走访,要把土地整备的重点工作加进去,给居民宣传,收集意见。”

总而言之,吴国斌觉得,“街区+红色网格”治理落地后,给了社区党委书记更大的空间去抓大放小,抓街区治理中共性的大问题,抓社区发展的大问题!

星光不负赶路人!4年多的风雨兼程,观澜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精治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社区管理做得更精了,居民服务做得更细了,党员和群众的感情更深了,居民在社区的参与度、获得感、家园意识也更强了。接下来,观澜街道将继续深化“街区+红色网格”治理,为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路径持续贡献观澜力量。

撰文】吴永奎

编辑 杨溢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