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圩”啦!看西南这些圩市的前世今生!

水韵西南
+订阅

【文化西南】西南,地处三江汇流处,历经岁月风华的洗礼,拥有百年海关、百年铁路、百年邮局、魁岗文塔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一村一隅,皆可见文化沉淀,宗祠庙宇、举人进士、革命烈士……无处不是动人的文化故事。话别沧桑,我们继续追寻“文化西南”的魅力。

岭南地区的圩市发展历史悠久,南朝官员沈怀远在他的《南越志》中写道:“越之市为圩,多在村场。”岭南地区历史上分布着众多土著部落,人们称其为“百越”,沈怀远此记载印证,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村居就已有圩市。圩是岭南地区对农村市场(集市)的特殊称呼,圩日去“趁圩”是三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如今三水很多圩市更是古已有之。

早在晋唐期间,三水地区沿着西、北江已经形成包括青岐在内的几个商业中心。关于青岐镇的记录可追溯到撰于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据专家考究,当时的青岐镇在如今的三水青岐村附近。青岐村位于西江东岸,村西则是青岐涌口。在唐代,青岐涌不仅水面宽、水 量大,还可以直通绥江,是绥江上游四会、广宁等县进入西江或者借道思贤滘进入北江的捷径,在航运上起着重要作用。

扼守西、北两江航道的青岐镇早在唐代便有驻兵,也有人聚居。到了宋代,大批移民通过南雄珠玑巷迁入岭南地区,外来移民来到三水后大部分都“移居就耕”,也有一部分“弃耕就市”。青岐镇的商业经济在这个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为该镇在明清时期发展成三水一大圩市打下了基础。

在宋代,岭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北江航道除了官方物资运输有所增加外,民间商业性运输也活跃了起来,北江边的三水镇在经济上的地位也相应提高。

三水镇位于如今三水金本的北部,在昆都山的西麓、思贤滘的南岸,与青岐遥遥相望。据相关学者研究,昆都山原是思贤滘(古称“沧江”)范围的一个洲岛,统治者曾在这里屯兵设哨监视西、北、绥三江动静,故名“三水”。

三水镇在宋代是水上交通要道,往来船只很多,商贸活动频繁。早在北宋,这个镇便设有盐、榷两关,用以征税。

岁月更迭,千百年光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新经济中心的出现,很多在三水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圩市已经走向没落,有些甚至已无踪迹可寻,但还有一部分圩市繁盛依旧,继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这些历史悠久的圩市承载着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底蕴,深深印刻在人们的生活里,成为岭南文化印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扫描以下葵花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进入“抗击疫情”专区

生成您的专属“粤康码”

来源:佛山新闻网、三水区委宣传部

文:麦燕文

审校:西南街道宣文旅办、刘丹红、方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