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组民生“微镜头”,记录清远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 ┃ 喜迎市第八次党代会

清远日报
+订阅

编者按

五年,是时间的尺度,也是发展的刻度。五年来,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精彩答卷,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改革活力持续迸发,城乡融合加速加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民生事业加快发展。

帆悬风正今又是,勇立潮头唱大风。为总结回顾清远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凝聚力量开启新征程,描绘出更加精彩的改革发展新篇章,清远发布编辑部联合清远日报推出“奋进清远再绘新章——迎接清远市第八次党代会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中小学优质学位逐年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向好,城市品质和形象大幅提升……

过去五年,清远市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每年财政支出近八成用于民生,以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为抓手,从细处着手、实处着力,大力实施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养老等惠民工程。

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远积极用好“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持之以恒答好民生考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11月23日,我们跟随清城区洲心街凤翔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俊的视角,用五个不同的民生“微镜头”,一起打开美好清远的幸福画卷……

镜头一

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

近五年新增学位超10万个

“爸爸再见!”早上7点40分,家住清城区旧城的李俊步行十分钟将女儿送到清城区先锋小学。随后再走5分钟,就到了儿子的幼儿园。

11月23日一大早,清城区洲心街凤翔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俊送两个孩子上学。

今年35岁的李俊,是土生土长的清远人,和清远这座城市一同成长。大学毕业后回到清远工作,让他对这座城市有了一份别样的熟悉和热爱。

“15分钟生活圈,小区周边有多所公办小学和幼儿园,很方便。”而让李俊更感慨的是现在的教育条件越来越先进。“以前老师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把课讲完,如今是多媒体教学,还有科学创客教室等功能场馆,学生们的幸福感太高了。”

教育是民生之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办学校建设、优质学位供给的期盼,清远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方面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公办学校,扶持本土民办学校发展,想方设法增加学位;一方面结合广清教育帮扶,用好广州资源,引名校入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在清远创办附属学校,满足市民对学位的多样化需求。

2021年9月,新建设的佛冈县城北篁胜小学投入使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这五年,清远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率先在粤东西北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这五年,清城区锦兴小学、清飞小学、新城小学、广外附设清远外国语学校等相继建成开学,广清产业园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奠基动工建设,全市累计新增学前教育学位、中小学学位105060个。目前,各个学段的学位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全市教育发展呈现出有序、健康的良好态势。

镜头二

病有所医 医有所保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就医目标

送完孩子上学后,李俊陪岳父到清城区人民医院就诊。因为提前在网上挂了号,李俊在自助终端机输入诊疗卡号打印出挂号单,叮嘱老人一些注意事项后,便去上班了。

说起网上预约挂号,李俊颇有感触:女儿小时候常生病,那时看医生要现场挂号,排队等结果,“看一次病顺利的话都要半天时间,现在挂号、看检查结果、结账一部手机就完成,省时又省力。”

诊疗服务的便捷,得益于近年来清远多家医院完成了智慧医院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实现预约挂号、诊间支付、报告查询及电子就诊卡等功能,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

清远市人民医院在门诊和急诊楼门口安装无障碍智能服务桩,为视障人士、肢残人士、老年人等行动不便人士提供一键求助等服务。

除了打造智慧医院,这五年,清远医疗发展借智借力,卫生健康事业基础不断巩固,诊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其中,依托广清合作共建的优势,陆续引进广州先进医疗技术和人才队伍,让群众不出远门便可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水平的优质服务。

在中心城区,今年8月,清城区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签约共建清城区人民医院。今年9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与清新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清远分院开始试运营。

清城区人民医院新院。

在北部地区,连山人民医院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下,专家下沉到基层并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缓解了患者就医难、就医贵问题。连南人民医院经过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扭转“小病去连州,大病去广州”的困局。

据统计,目前全市39间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改造,1000个村卫生站全部完成“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8个县(市、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市域内住院率提高到93%,6个县(市)县域住院率达到92.10%,高于全省平均值86.9%,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就医目标。

病有所医,医有所保。截至2021年8月,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到达407万人,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下,清远派出精干人员织密织紧疫情防控安全、对外交通检疫、境外输入防控、全面监管防护四张网,在全省率先实现在院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全面推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有力守住广东“北大门”,让群众生活安全有序。

镜头三

文化惠民 文化便民

现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09个

8点30分,李俊来到工作单位——清城区凤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开启一天的工作。

作为一名社区干部,清远高质量发展的这五年,李俊不仅是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成立于2019年4月的凤翔社区,在党建引领下,成立了“凤翔益家”党团志愿服务站,引入专业社工,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开展“逢8出发”“凤翔益家人”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涉及亲子教育、长者服务、科技、文化、法律、环保等各个领域,服务范围涵盖10个住宅小区,服务人口近2.2万人。

11月23日,清城区凤翔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老人们在合奏。

9点不到,二楼多功能活动室里传来悠扬的萨克斯声。每周二、四、六早上9点到11点,清远市老朋友管乐队的30多名成员都会集中在这里排练曲目。成员都是退休人员,以凤翔社区为主,也有学员专门从旧城赶来,风雨无阻。“和大家在一起感觉年轻了好多。”72岁的队员寇文莲满脸笑意,年轻时就喜欢文艺的她,现在经常去养老院、文化馆做义工表演节目,“很享受这种状态。”

市民在家门口可以享受的文化服务不仅仅于此。离凤翔社区5公里外的江心岛,随着广东省首个岭南书院的落户,这里正通过“书院+社群书房”的模式,努力探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一体化的服务路径。目前,岛上设有自习室,提供共享杂志、共享绘本、轮值掌柜等,让市民在城市中心也能享受到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2020年10月1日晚,市民花式过双节,到江心岛一默书房看书。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这五年,清远不断健全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唱好文化惠民“连台戏”,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据统计,全市现有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镇(街乡)综合文化站8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09个。市、县(市区)、镇(街乡)、村(社)四层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城市十分钟、乡村十公里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三馆一站一中心”全部免费开放。

连山文化馆艺术表演队群舞《晒谷场》。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五年,清远文艺创作氛围日益浓厚,本土题材原创作品质量提升,群众文艺创作跃居全省中上游。其中,民族体育题材电影《抢花炮》在全国公映;舞剧《瑶山那抹红》赴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好评;歌曲类《瑶山瑶水舞起来》、小戏小品类《举报》《特殊嫁妆》等一批作品获省群文创作一等奖,《温暖的手》《再听一次外婆的童谣》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

镜头四

住有所居 住有宜居

2020年全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22个

李俊不仅是社区党支部书记,还是社区服务官。如何更好地为社区和居民服务,他一直为之努力。

下午2点30分,李俊到清城区江南社区交流,走访了翠苑小区。建于90年代的翠苑小区对李俊来说并不陌生,2005年左右,他和家人就住在附近。路面坑洼、下雨积水,是李俊对翠苑小区的印象。当天,当他来到小区门口,看到车辆进出使用电子门禁、崭新的柏油路宽敞平坦,忍不住点赞:“变化太大了!”

江南社区党支部书记宋健东向李俊介绍小区改造情况。

江南社区党支部书记宋健东介绍,因建设年代久远,翠苑小区有路面坑洼不平、车辆乱停乱放等老旧小区的“通病”。近年来,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清远启动一批老旧小区改造,翠苑这个“老年病”缠身的小区迎来了翻新的机遇。

“改不改,居民说了算;怎么改,居民提意见;好不好,居民来评判。”与居民协商后,翠苑小区工程改造内容包括首层外立面翻新、排水系统升级、路面黑底化、楼道节能灯安装等。经过一系列“手术”,小区内积水外排问题解决了,路面变得平坦整洁,车位停放有序,整个小区焕然一新。在小区住的陈阿姨每晚都要下楼溜溜弯,“小区亮堂了,住着心里也舒坦。”

2017年5月3日,佛冈县官塅围村健身游乐设施。

让居者有其屋,更要让居者优其屋。翠苑小区的变化,只是清远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从清城区的石狮社区、西门塘,再到佛冈县城兴隆街、连州南门社区、英德仙泉花园片区,这五年,老旧小区改造在全市全面铺开。其中,2020年起,在没有中央补助和省补助支持的情况下,我市各县(市、区)共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22个,涉及约3.89万户居民。经过管线布设整治、停车秩序整治、公共空间整治等,这些“服役”了多年的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活力,社区风貌井然有序。

2021年,我市继续加大改造力度,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市委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方案”的具体内容,计划新建改造565个小区,跨年度改造345个小区。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充分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红利,把党的好政策带动到人民群众身边。

镜头五

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全市已建成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176个

下午4点,李俊来到位于市区东方巴黎小区的清城区凤翔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堂内,两个老人家正在下象棋,旁边的休息室有老人在按摩椅上按摩,还没到活动室,便传来台球碰撞的声音和叫好声。走进台球室,三个球台,十几个老人,有人挥杆打球,有人站在一旁观战。

凤翔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打台球。

“我们很喜欢这里,大家玩得很开心。”快80岁的王伯伯年轻时在省市县的台球比赛中都拿过奖,虽然家里离中心有点远,他仍坚持每天来打球。家人们也很支持王伯伯这个爱好,在他们看来,老了还有朋友,有爱好,是件幸福的事。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凤翔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这几个字让李俊感触颇深。常住人口1.9万人的凤翔社区,有约3000人在60岁以上,他们仅有小部分户籍已入户凤翔社区,大部分户籍仍留在老家,属于“老漂族”。如何帮助“老漂族”更快更好地适应异乡生活,从而提高晚年幸福指数?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清远近年来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凤翔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内设书画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康复健身室等十多间功能室,可为长者提供日间社交康乐服务,丰富长者的日常生活。

“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也在试点开展。在清城区西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为独居老人安装居家安全报警系统和智能看护系统,通过智能健康睡眠监测仪、烟雾、燃气、漏水警报等新型技术,以及“智能一键呼”应急呼叫装置,24小时全方位满足各类老年人的需求。

不仅如此,清远还在中心城区一些综合医院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式。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办养老专区;另一方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辖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慢性病医疗、护理、康复指导等服务,与养老服务进行同步开展。

2020年8月7日,连州市太极协会在连州刘禹锡文化广场练习太极健身运动。

据统计,截至今年12月初,全市建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57个,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176个。其中连南在全市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镇一级全覆盖。一系列举措让更多老年人收获了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老有所养”迈向“品质养老”。今年年底前,清远还将出台《清远市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等文件,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提供政策支持,力争到2025年,全市基本实现城乡覆盖、功能完善、服务多元、监管到位的多层次“大养老”服务格局,托起幸福“夕阳红”。

统筹:沈艳莉

采写:刘洋 彭勇珍 何帆 曹成飞 吕博林 张彩霞

摄影: 江元威

视频: 李志芳

编辑:李志芳

审校:廖武智

编审:樊沃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