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根:积极发挥农业高校在国家种业振兴中的作用

南方+ 记者

为更好地推动绿色种业发展创新发展,分享现代种业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成果,12月12日,以“绿色引领 种业振兴”为主题的“中国农业绿色产业研讨会”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绿色农业馆举办,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出席并主持了研讨会。

会上,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利根以“农业高校助力国家种业振兴的思考”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为绿色种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应用经验分享。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利根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利根

国内种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种业是压舱石。当前,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种业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也迫切需要推动绿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强化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

然而,我国种业发展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阶段进口粮食冲击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陈利根介绍,在过去十年,我国粮食连年丰产,进口量却逐年增加。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14262万吨,创历史新高。“出现高生产、高进口、高库存的粮食现状,根本原因是种业竞争力不足,而种子技术是关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技术等于农业卡脖子技术。”陈利根指出,近年来,我国玉米单产增速下降且较低,单产与强国差距拉大;水稻单产增速明显放缓,品质提升技术需求急迫,粮食品种增益贡献率亟待提升。国内种业更受到跨国种业强势冲击,部分蔬菜、花卉、水果种子市场被跨国种业控制。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过百家,尤其企业育种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陈利根进一步指出,我国种业科技领域联合协作、协同创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制约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类新主体协作,限制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在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尽管去年我国发表论文量和专利申请量均为全球第一,但突破性成果与美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我国原创性技术仍然较少,育种理论和方法创新滞后,尚未形成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技术体系。原始创新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强化。

农业高校助力国家种业振兴

“种业振兴,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在国家种业振兴的积极作用。”陈利根认为,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够在种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重要的作用。

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在国家种业振兴的积极作用,陈利根提出,首先需要优化种业各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以种业产业链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调整种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硕博不同层次种业创新人才;瞄准现代种业发展需求,发挥高校多学科汇聚优势,创新多元模式培养全链条种业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沿线国家种业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

二次种业绿色革命后,我国种业进入创新的瓶颈期。在科技创新方面,陈利根认为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应强化基础研究,发掘突破性种质新种源。在育种领域,技术方法需不断革新,提升育种效率,建立智能化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在服务社会领域,积极探讨各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校企校企深度融合,形成有特色、能复制的从种源到餐桌的种业全产业链运行模式。

据陈利根介绍,南京农业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轮驱动”模式,在农业高效助力国家种业振兴上作出了巨大的示范及贡献作用。学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排名稳居全国第一,创新现代种业育人模式和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种业人才。

近年来,在种源创新上,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发掘利用突破性种源,全面遏制南方稻区条纹叶枯病危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突破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瓶颈,保障水稻种源完全自给,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发现突破性抗病基因,服务小麦绿色发展,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建成世界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引领菊花产业发展,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记者】马俊炜

【来源】南方农村报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